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从解放区广播代表政党而非代表国家的属性,到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代表国家主流媒体属性的确立,我国人民广播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所处其间的播音员群体之身份也随之发生改变,从“信号微弱”到“唯一声音”,可见传播身份确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播音员身份确立的坐标系包括诸多参数,社会变革、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所衍生出的传播平台、传播目的、传播样态、传播标准等连锁反应均为这一时期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的身份核准提供了合理依据,当然也是其必须遵照执行的身份职责,所有形成其身份合理定位的原因也集中构成了这一群体话语表达的语境,且又细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语境,这在上文中均有论述。应该说,这一时期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的身份确立是探讨其顺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传播定位问题,只有将“我是谁”“为了谁”的关键环节理清,才能进一步讨论其符合语境身份的“传播话语”,并彰显其对后辈产生影响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1] 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

[2] 林田,夏青.做一个红透专深的广播员[J].新闻战线,1958(8):33.

[3] 林田,夏青.做一个红透专深的广播员[J].新闻战线,1958(8):33.

[4] 人民广播事业近年来有很大发展[N].人民日报,1951-04-23(3).

[5] 缅怀齐越教授专辑(一)永不消逝的声音[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51.

[6] 人民广播事业近年来有很大发展[N].人民日报,1951-04-23(3).

[7] 人民广播事业近年来有很大发展[N].人民日报,1951-04-23(3).

[8] 知名播音员回忆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天[EB/OL].(2009-05-15)[2020-03-04].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9-05/15/content_11380301.htm.

[9] 风笑天.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6(6):36.

[10] 龙伟.新的“明星:民国广播播音员的职业生态与社会生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4):82.

[11] 杨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10.

[12] 吕晓红.这里是中国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的故事[J].中国广播,2010(9):43.

[13] 林田,夏青.做一个红透专深的广播员[J].新闻战线,1958(8):35.

[14] 左荧.苏联广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J].新闻业务,1957(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