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示范:播音员群体的价值认同

第三节 传承与示范:播音员群体的价值认同

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而言,他们在人生变迁中经历了因媒体的授予声望功能而带来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认可,当然他们也承受了生活的磨砺,有的甚至是命运的彻底改变,但是从有关他们的文化记忆中可以发现,这一群体始终坚守着坚韧不屈、自立自强、爱党爱国、敬业奉献、与人为善的理想信念,从未动摇。从人生发展阶段看,他们往往在青年时期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业务骨干,却也在青年时期经受了精神的洗礼和磨练。随着新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选拔、培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这一群体在人生变迁中所恪守的“理想信念”仍旧是(当代)播音员、主持人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处在深刻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当下的播音员、主持人应该从更深层次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2016年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行播音员、主持人“导师制”培养计划,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成长,提升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通过 强化“拜师意识”,传承老一代播音员群体的精神品格。

一、坚定理想信念

从关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文化记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面对自我的人生信念:坚定理想、坚持原则、坚守道义。无论是在顺境中的声名远播,还是困境中的艰难求索,他们始终能够克服来自外界的干扰,尽可能正向、乐观、积极地探求人生。而当今面对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多重影响,播音员、主持人能否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信念,在大众传播领域尽职尽责,则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是青年成名,老一代播音员群体能够戒骄戒躁,而新生代播音员、主持人中则有被错误价值观所诱导的典型案例,他们没有认清自己是因媒介赋权而拥有过人的影响力,以致误入歧途。因此,善用媒体的授予声望功能,尽可能规避“明星”效应的负面影响,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的人格品行,方能在主持工作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坚守职业品格

在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中,涌现出齐越、夏青、费寄平、林田、葛兰、林如等一批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在话筒前播音,他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了工作的需要,他们可以舍弃或搁置自我价值实现和现实利益,这在当下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尤显难能可贵。当代的播音员、主持人应将对岗位的坚守和对职业的热爱作为对老一代播音员群体职业信条的继承和发扬。当其他电视人都忙着下海经商创业,或者是转变台风时,央视新闻频道“元老级人物”白岩松却依旧“岿然不动”,专注于新闻评论节目的“精益求精”,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新闻理想,并打造自己的“新闻专业主义”。央视财经频道《对话》节目主持人陈伟鸿,一直在用专业品质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在节目中耕耘播种,与高层人物进行深入对话,展开对中国经济和产业问题的深入思考。欧阳夏丹从上海台的新闻主播到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的资讯节目主持人,再到《新闻联播》主播,其间参与了大量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的直播工作,高水平地展示了她对新闻的驾驭与解读。倪萍作为中央电视台资深综艺节目主持人,从2014年起开始主持央视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她在节目中不仅彰显了优秀节目主持人对节目内容的基本串联能力,更显现出她大气、善良、宽容、练达的性格特质,树立了转型之后的职业形象。

三、树立正面形象

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而言,除却他们对自我的严格要求与端庄稳健、优质传播的职业形象外,其在与社会公众交往和对话中产生的健康积极、双向互动、深度融合的社会形象也可作为当下播音员、主持人的行为榜样。2015年,央视综艺节目主持人毕福剑因“网络视频”事件离开《星光大道》,在高收视的经济效益和主流媒体的社会效益二者之间,央视选择了后者。此事件再一次说明,播音员、主持人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应以更高标准规范自身言论和行为,这一点当今世界各国媒体均有共识。良好的社会形象是播音员、主持人提升自身和所在媒体传播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公众共同的接受期待。浙江电视台谈话节目主持人亚妮,曾因优异的荧屏表现获得“金话筒”奖和全国“十佳”主持人称号,然而一次偶然的采访经历却让她放弃待遇优渥的职业,转而投身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宣传和扶持的工作中。2016年,她带着一本深切观照山西左权盲艺人生活的著作《没眼人》重新回归到公众视线,引起热烈反响。同样是公众人物,亚妮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人文情怀和传播影响力回馈社会弱势、宏扬主流价值观,用实际传播能力挖掘当代中国的深层文化,彰显了更具时代意义和价值的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