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致谢

四年的博士阶段学习即将结束,感慨光阴荏苒,只觉应该更加珍惜时光。致谢词充满着仪式感,要真挚地回应过去,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感谢在我求学路上给予我无私帮助的家人、师长、同窗、同事、好友,因为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也必然没有今天这本十几万字的文字呈现,它或许并不完美,却是大家一砖一瓦帮助我垒砌起来的成果。

细数曾经,父母见我为了求证一个观点,翻书至深夜,他们把关心藏在心里,既不愿惊动打扰我的思绪,又怕我身体吃不消,一切的心理矛盾都源于他们对我无私的爱;吴郁老师、高贵武老师、靳雷老师、黎明老师对我阶段性的鼓励与重要节点的提醒、关照和点拨,都显得这么恰到好处,收到的成效都化作论文的每一步进展,不会被岁月所淡忘;曹璐老师、万梅老师、刘丽群老师、钟欣老师、陈作平老师百忙之中参加我的论文答辩会,无私地将他们的真知灼见与我分享,这既是对学术后辈的期待,更体现了他们对理论探究的精深与责任;若竹、邱柯、李丹是我研究生阶段的好同学、好朋友,在我论文起步阶段,他们对我的鼓励与宽慰也显得如此重要,朋辈的信任给了我继续往前冲的勇气与力量;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张彩教授,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性,智慧体现在她每次对我的指导总是一语中的、点到为止、稍做留白,让我拥有了拓展的可能性与积极性,美貌体现在她能用平和雅致的口吻告诉我“不着急、沉下心、慢慢来”,张老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我感受到教师的难得境界——秀外慧中,这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改变着我,在此由衷地表达我诚挚的谢意。

曾经和同学交流过读博士的心得与体会,我感觉主要有三点:一是培养了自己扩展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这是通往“博”的基础和必要准备;二是给予了自己静气淡然、戒骄戒躁的心境,这是通往“博”的态度和性格养成;三是锻炼了自己逻辑聚焦、行文务实的能力,这是通往“博”的方法和必经之路。本为求进取而进行的学习过程,现在看来又有了更多的收获和体会,实在是幸运,做人、做事、做学问,皆在文章笔墨中。

白岩松口述著作《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我经常跟学生提及的,希望学生们能以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理解种种传播现象,也希望自己能通过更精进的学习、扎实的研究和认真的生活,更好地回馈这个变革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