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播音员群体而言,他们本应按照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更多地在话筒前面向广大听众传递信息,并尝试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工作时思考的问题、总结的经验、摸索的规律、发现的方法、提炼的观点,这是一种伴随播音员职业发展的良性运转,也是一种从职业需求本位出发的自我审视,更是一种试图自我超越的途径,应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这样做的;但他们中有部分成员因为政治风波等原因,迫于无奈,离开了播音员岗位,转为高校专业教师,从此改变了既有的人生航向和目标。在本就是被动转换身份的关键节点,他们大多已不再年轻,有的甚至已经是人到中年,应该说转型的难度是客观存在的,可是面对新兴学科的发展,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一切从头开始。面对未知领域,他们充满探究的内在动力;面对已有经验,他们仍旧以初学者的心态重新捡拾,可以说,他们在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展现有声语言传播的“力量”,并创造另外一种文化表征。如果说偶然的人生境遇给了他们一次始料未及的“不能承受之重”,倒不如说给了他们在另一个崭新的话语平台上“再度发声”的机会,当然这也需要具备一些先天条件。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中理论成果丰硕的代表人物均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播音基础理论扎实、业务能力突出——这为理论研究打下了实践基础;二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为理论研究储备了认知条件;三是具有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品格的支撑——这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保障;四是具有发展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这为理论研究创造了思维空间。现在看来,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文化自觉在理论研究领域也显现出来,他们用书写代替言语、用笔墨圈点声音,更具意义和价值的是他们用创新的符号表达、评价指标、职业规范和对话方式,构建了更加立体丰满的理论话语体系。


[1] 葛兰.真听、真问、真交流——播访问对话的点滴体会,现代传播,1984(1):24-28.

[2] 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6-8.

[3] 雅坤.安全播出高于天[J].中国广播,2010(4).

[4] 雅坤.安全播出高于天[J].中国广播,2010(4).

[5] 战迪,刘琦.播音与主持艺术批评[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1.

[6] 贾宁.天津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的成长之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增刊.

[7] 贾宁.天津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的成长之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增刊.

[8] 徐恒.播音发声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0-11.

[9] 徐恒.播音发声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51.

[10] 战迪,刘琦.播音与主持艺术批评[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51-52.

[11] 郁梅.新中国播音创作简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26.

[12] 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序言.

[13] 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

[14] 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540.

[15] 齐越,沙林.情系七彩人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46.

[16] 赵立泰,赵一兵.一个女播音员的命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

[17] 张颂.语言传播文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

[18] 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

[19] 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

[20] 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68.

[21] 赵立泰,赵一兵.一个女播音员的命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26.

[22] 赵立泰,赵一兵.一个女播音员的命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30.

[23] 赵立泰,赵一兵.一个女播音员的命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