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变革:播音员群体的话语转型

第五章 顺应变革:播音员群体的话语转型

十年“文革”期间,广播已然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从传播规律来看,人民广播的性质和任务发生了严重偏离。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媒介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状态。从1976年开始,“拨乱反正”成为政治生态环境的主导态势,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上下都试图在寻找真理的征途上打开局面,对于人民广播而言亦如此。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重新提出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又强调“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人民广播摒弃“读报台”“抄报台”的模糊属性,开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开展符合当时我国国情和广播发展实际的“改革开放”实践。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参加工作的播音员群体大都已经从事播音工作二三十年的时间,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播音工作的性质、定位、创作、样态等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他们在传播实践的价值取向上进行了与社会同步的对应性调整,进而推进了其播音范式在变革中的演进和发展:一方面是以“降调”和改变“播音腔”为核心,对“‘文革’样板”进行修正工作;另一方面是顺势而为、勇于创新、展开转型主持的实践。此外,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中有的播音员除从事广播播音主持工作外,还在朗诵艺术、影视配音、表演艺术等领域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他们依靠着在长期播音主持实践中形成的扎实基本功活跃在各大文艺舞台,也有着不可小觑的文化影响力。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积极调整自身的传播角色,对于这一时期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而言,话语转型是其在传播实践中的又一次积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