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媒体迅猛发展让传统广播媒体有些始料未及,由此对广播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要求也呈现出进一步人本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特征。面对传播语境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传媒生态变革进程中顺势而为、积极转型,但也有相当规模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在外部传播环境与内在传播素养直接影响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播困境:基本业务技能下滑,职业认知水平和业务拓展能力不足,思想意识和身份价值认同不容乐观,并显现出一些由于身份意识欠缺而导致的文化内涵欠缺、叙事话语失当、直播能力下降、内容生产出现偏差、偏向等问题,相当数量的播音员、主持人传播能力未能与时俱进,这直接导致传统广播的公信力、亲和力、美誉度等受到负面影响,也成为广播媒体遭遇发展瓶颈的突出表现之一,同时这与党对广播媒体的传播期待形成了不能忽视的差距。

面对这样看似凸显时代特点的问题,能否从历史的维度进行追根溯源呢?本书对此进行了理论研究层面的大胆尝试,选取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文化共同体的身份认同、话语认同和价值认同三大核心展开分析和论证。又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对若干具象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这一群体在解放区广播时期的文化启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传播身份确立和播音范式的话语建构、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传播话语转型以及通过理论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的文化自觉,以及通过对这一特定群体的文化记忆进行分析,得出其多维立体的形象构成,还通过与当下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发展实际进行逻辑性关联,得出对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优良传统和经验进行继承与发展的价值认同。本书试图运用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社会学、文化学、播音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进而得出既反映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又突出职业发展属性,既涵盖研究框架的横向构成要素,又包括纵向时间发展维度的“切片”,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镜,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文献价值、理论创新价值、实践应用价值,使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传播“溢出效应”得以体现出来。

关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研究,还有诸多问题可以给予进一步关注和持续延伸与拓展,例如传播仪式观、文化记忆、身份认同、话语策略、跨文化传播、口语修辞等,这些视角能更加多元地观照播音主持工作及其从业者的传播实践,揭示其中更加深刻的传播规律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