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范式的实践误区
这一时期,播音范式基本建立起来后,播音员群体基本能够按照这一话语方式进行传播实践,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理解或者操作偏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播音“八股腔”问题,二是播音在广播大会上过度使用问题。那么这两种表现具体又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下文对此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新闻播音“八股腔”
(一)具体表现
新闻播音“八股腔”主要是指播音员已经习惯了为一切消息规定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调子”,很少去为每则新闻寻找最能清楚表达内容的语气,一些新参加播音工作的播音员也竭力去追求类似的腔调。某些播音员还在形式上、声音上去模仿他所爱戴的播音员。这种“八股腔”严重阻碍了播音员对业务的学习和锻炼,影响了广播新闻实际效能的充分发挥。[23]
(二)原因分析
一是对播音范式中典型范例的公式化和概念化的模仿和照搬,没有做到具体稿件具体分析,没有明确不同稿件有不同的播讲目的和播讲对象,导致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二是对创作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到位,导致进行播音实践时捉襟见肘、无计可施,在播读稿件时缺乏应有的创造性,试图用“固定的调子”充当“保险调”,殊不知经典的播音作品和典范的播音风格都是以丰富恰切的播音方法为基础和保证的。三是当时的播音员没有从自己声音条件等客观实际出发,而是机械地模仿业务成熟的播音员的声音和表达方式,可这恰恰忽略了播音创作应因人而异的特点。四是客观上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影响,有一部分播音员因为有思想顾虑未能全方位释放,没有充分调动自己在业务创新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政治正确”上,满足于不出问题上,这说明那一时期的播音员对于播音范式的理解有些僵化,缺乏灵活性和系统性。
二、播音在广播大会上的过度使用
(一)具体表现
“1959年和以后的一个时期,曾经过多地组织了各行各业的‘广播大会’,滥用了这一富有鼓动性的广播形式,助长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等不良倾向。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中央台在1962年对这方面的错误做了检查。”[24]广播大会的召开,让这一时期的播音员花费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种错误的宣传形式中。天津台播音组在《广播大会的播音工作》一文中还总结了若干实践经验和体会,“广播大会是面向千百万群众进行宣传鼓动的,播音工作既要更为鲜明、热情洋溢和生动有力,又要求播音员有一定的政治风度,做到胸有成竹,灵活自如”。[25]
(二)原因分析
在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思潮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倾向明显,这是宏观时代背景尤其是政治话语导致的而播音员又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广播大会”过分强化了播音员不切实际的宣传鼓动作用和播音创作观,这容易导致播音员脱离真实语境、误入以夸张渲染为表征的虚拟语境中,进而对广播大会的现场受众进行错误的思想引导,甚至有可能导致播音员将这种错误的播音创作观带入正常的广播节目制作环节中,进而打破广播新闻等节目原有传播规律,这势必会影响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事实证明,播音员群体还是应该在广播节目中更多地承担起思想传递、信息传达、娱乐大众的传播功能,播音员深入工厂、农村,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目的还是要聚焦一个核心目的:以更加平易、亲和、深入的情态和语态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