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中国之声”:基于媒介形象的广播叙事

第二节 “难忘的中国之声”:基于媒介形象的广播叙事

媒体塑造的记忆主要涵盖两个基本层面:一方面,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特别是人们无法亲历但却通过电视可“目击” 的“媒介事件”——构成重要乃至唯一的信息来源和记忆基础,某些特定的媒介内容(大字报、广播大喇叭、电影电视剧、动画形象)和媒介经验(比如集体观看露天电影)也会成为“时代认同”与“时代记忆”的重要成分。[8]另一方面,媒体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直接以各种面貌纳入新闻报道中。关注新闻媒体如何扮演“公共历史学家”之角色,“选择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阐发它们的历史意义”。[9]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作为新闻工作者,传递着信息、报道着新闻、演播着作品,他们作为传播者扎根在媒介内容中,利用丰富的有声语言样态为大众传递具有时代印记、社会特质的多种信息,但他们却很少能成为新闻的主角。在广播、电视等传统电子媒介视域内,对其报道量微乎其微,尤其是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就更为鲜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东方之子·夏青》,《艺术人生》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播出特别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隐藏在背后的故事》,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中的葛兰、林如、方明、徐曼、雅坤、虹云等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从事广播播音工作的心得,电视媒体这种形式的内容呈现已经具有了这一群体文化记忆的传播特征。201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难忘的中国之声》专题栏目中推出了系列节目《广播传奇》,系统讲述和重现了新中国广播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其中涵盖了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中的21位代表人物,每期节目时长3分钟左右,节目元素主要包括旁白、历史录音、采访录音三部分,多是以采用具有个性特征的录音和报道视角对每一位播音员进行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的叙述和评价,并在广播音频媒介中集合成一代播音员的群体形象,下文将运用框架理论方法对这一节目进行量化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研究方法

本节运用框架理论分析“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的媒介形象。从框架的宏观层面探究相关报道的议题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性别、学历、所属电台、调入年份等基本信息以及媒介立场、播音风格等指标来初步表述和确立其媒介形象,再从框架的微观层面探究节目叙述中“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形象表征,主要涉及角色指标和形象指标等方面的关键词分析。

(一)内容分析法

定量研究方法,即通过量化的观察和测量进行对象研究的方法,研究者使用数量、频率、程度以及强度等工具来描述现象。[10]本节所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和量化描述的研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问题

本节通过内容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媒体构建的文化记忆中,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

2.界定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为201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传奇》系列专题节目中关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的21期节目的音频和文本。

3.定义概念

本研究主要涉及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媒介立场等概念,确定待分析概念后,本书将这些抽象概念变成可操作、可量化的指标。其中,基本信息以性别、学历、入职年份、所属电台等加以分析量化;工作内容以播报主题、播报内容等作为量化标准。

4.建构类目和量化系统

建构类目是将研究问题具体化、操作化的过程,是内容分析的重要环节。本节将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播音员媒介形象细分为基本职业形象、工作格局形象、媒体报道立场三个子问题,并依据这些问题与上述概念建立联系,确定研究类目,构建量化系统。具体如表7-1所示。

表7-1 内容分析路径对应表

5.制作编码表

根据分析路径制作编码表。为确保样本记录准确,设计了“样本编号”和“编码员”一栏,以备后续查看(编码表见附录)。

6.检验效度和信度

(1)效度检验。效度包含很多种类别,本研究主要涉及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表面效度是根据逻辑或经验检查测量工具和对象的同构性,是经验和理论的主观判断。在内容分析中,表面效度可以通过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检验:你在定义类目的时候,能否举出具体而恰当的例证。”[11]笔者随机挑选10篇样本进行试测,样本均可根据类目的定义进行明确的编码,说明编码表具备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量是否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某种测量和结果若具有内容等方面的效度,它就基本具备了内在效度,可以认为数据能够回答所研究的问题。”[12]从表7.1中可以看出,本书的研究问题、需要测量的问题以及具体的类目(测量指标)之间具备紧密的逻辑关系,分析路径亦围绕研究问题而定,测量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信度测试。为保证编码的科学性,笔者未参加编码工作,而由甲、乙两位同学执行编码工作,其中甲为广播电视新闻硕士研究生,乙为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二者均经过相关方法的学习,具备相应经验。

测试之前,笔者对两位编码员做了相关培训和说明,以随机抽取的两件样本作为测试样本,而编码表共9个类项,因此编码员应有相同类目数为18。经测试,两位编码员的相同类目达到了17个,平均相互同意度为0.94,信度为0.96,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7.内容编码

在确保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两位编码员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编码,根据样本内容判断并选择每一个类目对应的选项,并做好样本编码和编码员登记工作。

8.分析数据

笔者将所有编码表汇总后,首先做样本清理,将不合格样本找出,与编码员确认完善。接着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最后再根据频数分析所需对数据进行相应分析,制作图表,观察其中的规律,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推断结论。

(二)文本分析法

为了进一步分析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播音员媒介形象,本书将以上文本进行关键词分析。摘出《广播传奇》中关于这21位播音员的描述,将其中的名词和形容词进行关键词分析。

二、广播叙事下的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

(一)文化记忆中的宏观媒介形象

1.基本职业形象

新闻媒体在报道人物时,多会将人物的基本信息交代清楚,为受众勾勒一个新闻人物的基本形象,这是人物报道的基本点。《广播传奇》系列专题节目在对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进行报道时也不例外,姓名、性别、学历、入职时间等基本信息的介绍,使得播音员群体的基本形象在线性传播中逐一交代清楚,每个人的信息化为勾勒本人形象的基础线条,而这21位播音员的信息汇总到一起,则呈现了这个群体的“群像”,这也是研究这一群体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

为了体现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代表性,《广播传奇》共计选择了21位播音员进行专题报道,其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多,为12名,其余北平、东北、华东、天津等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广播电台均为1人,详见表7.2。值得注意的是,有3位播音员最初入职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可见节目报道中对播音员从事播音工作的时间节点表述是较为严谨的。此外,笔者还统计了这些电台所属的地区,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电台一家独大之外,上海地区有3位,且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都是当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因此其广播发展地位也被凸显出来,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区位优势明显的广播媒体也成为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此外,经分析统计,性别方面,这21名播音员中,9名为男性,12名为女性,分别占比43%和57%,女性占比略多。这与天津台关山的回忆是一致的,他在节目中说,调入天津台播音组的时候,台里全是女播音员(当时称“十二金钗”),他是唯一的男播音员,他得承担简明新闻、整点新闻、早报摘、晚上的联播以及工人节目、农民节目、青年节目和少儿节目的播音工作。在学历方面,7位播音员的学历并未在节目中提及,其余播音员中有9名为大学学历,5名为高中毕业,详见图7-1。联系时代背景,这一群体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高学历人群。关于性别和学历的样本分析,也可以印证本书在“身份确立”一章中对播音员群体的形象阐述。

图7-1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入职时学历情况一览

图7-2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入职电台情况一览

2.在工作格局中的形象

《广播传奇》重点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情况,有故事、有总结。本书通过梳理节目中对他们工作的叙述,从播音员播报的主题和内容两方面来搭建其工作形象。从播报主题来看(图7-3),以时政、文化主题居多,分别占比62%和21%;从播报内容来看(图7-4),71%的内容为新闻报道,21%的内容为各类文艺节目,包括曲艺、音乐、戏剧、文学等作品,为我们了解这批播音员的工作内容提供了证明。同时从节目中可以发现,经济、儿童、工人、农民等针对不同对象开播的广播节目中也都有这批播音员的身影,说明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能够适应多种不同类型的节目播出。联系当时人民广播政治属性和宣传动员功能的强化,播音员在时代变革中所呈现出来的喉舌作用非常鲜明,这些播音员理所应当地担负起了以时政内容为主要题材的内容传播,积极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新国家形象”和“建设”的核心服务,用自己的声音传递党和国家的意图、呼应着广大听众的心声。

图7-3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播报主题分析

图7-4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播报内容分析

3.媒体报道立场

报道倾向是指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所传达出的特定立场和思想倾向,它体现了记者和编辑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中想传达的立场和价值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媒介立场。关于人物报道,媒体会在相关表达中传递出对人物的评价,这也是研究媒体在塑造人物的文化记忆时不可忽略的因素。《广播传奇》在对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进行报道叙事时,虽然尽量采用客观描述的词句和平和自然的有声语言表达样态,为听众平实讲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播音员故事,但其通过叙事的所指和能指,均能让听众感受到节目对这一时期播音员的肯定、赞扬。通过对节目音频的反复收听,我们能够确定其对这21位播音员的报道立场均为正面和积极的。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节目,这一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主流媒体对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形象的认可,下文也将针对此听觉感受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分析。

(二)文化记忆中的微观媒介形象

宏观层面的分析可以勾勒出一个大致的媒介形象,但为了进一步将这一形象具象化,笔者做了微观层面的分析,即利用文本分析法,重点选取《广播传奇》节目中描述和评价这一群体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1.传播角色定位

在《广播传奇》中,节目对播音员的介绍偏向于他们的播音工作,通过再现当年的宝贵播音音频唤醒听众的记忆,同时以朴实的话语描述他们的工作成就和历史贡献,有时寥寥数语,有时细节清晰。关于播音员的角色定位,笔者分析了《广播传奇》对这21位播音员的介绍,发现最常用的仍是“播音员”一词,这个词汇贯穿了他们每一位的节目介绍,也成了他们朴实珍贵的文化标签,说明“播音员”是当时广播媒体的重要文化符号。这与当下“播音员”称谓日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主持人、主播、DJ等有着明显差异。在文化记忆中感受文化变迁,这既是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群体文化延续变革的重要体现。当然,如表7-2所示,“主持人”这个词在新中国北平时期也已经出现,关于3位播音员的稿件中出现了这个身份名词,如对虹云的描述和评价,说她播音亲切幽默,“促成了新中国第一批主持人的诞生”。此外,还有将关山评价为“演播艺术家”,将夏青评价为“播音大师”。播音员、主持人、演播艺术家、播音大师,这些词汇不仅为我们呈现了这个群体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更为我们展现了在新中国播音事业发展进程的文化记忆中,人们对于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建构。

表7-2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身份名词分析

2.音频形象建构

如上文所述,这档节目对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播音员持积极正面的态度,但它究竟为受众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群体形象呢?以下就《广播传奇》中对这一时期播音员的播音贡献叙述进行梳理,并着重分析其中用于描绘的关键形容词。在分析之前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形容词的词频分析只能作为参考和佐证,一是21条音频的样本量少,且出自同一媒体的同一栏目中,相同或者相近的意思多是用相似词汇表达,完全雷同的词汇少;二是出于音频资料的实际处理需求,笔者并未借助词频分析软件,因此以下分析仅作参考。经梳理,笔者将这些形容词分为描写播音员音质、情感、逻辑、气质和播音效果五大方面,表7-3将这5类中出现2次以上的词汇进行了罗列。其中音质方面,柔美为描述女播音员的最常用形容词,高亢激昂是描述男播音员的常用形容词,这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播音基调;情感方面,亲切、气势磅礴、热情澎湃最常见;播音效果方面,激动人心、无距离感、幽默、流畅等最常见。文本中关于逻辑和气质方面的描述在节目中并不多见,但思路敏捷、气质优雅、端庄、义正词严等词汇也为分析研究提供了相应参考。如前文所述,由于出自同一节目,因此记者和编辑用词较为精心,为避免重复,同类词替换在节目中很常见,比如亲切自然、亲切柔美、亲切舒心,再比如清新自然、清新悦耳、清新晓畅,又如声音嘹亮、声音洪亮等用法,这也从侧面解释了词频分析时各个词汇量偏低的原因。但是从这些形容词的使用频度,一方面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在广播媒介中所呈现出来的声音形象特征以及他们在丰富的播音实践中渐趋形成的播音技巧和风格;另一方面能够肯定的是文中形容词的使用虽稍有差别,但在表意上均为褒义词,说明了节目对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传播实践的认可。广播媒体试图运用两方面的合理呈现,为播音员群体塑造一种积极的文化记忆,并由此来影响公众对于播音员群体的认知和评价,由此产生更大的影响。

表7-3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关键形容词词频分析

3.播音成就

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播音成就,以下仍以《广播传奇》中21个样本为参照,并对其中关键的定性评价内容进行标记、梳理、分类和归纳。

首先是对这一时期播音员播音业务及播音风格的评价。如虹云的“亲切幽默”、林如的“质朴含蓄”、徐曼的“服务型、聊天式”、张之的“敏捷生动、儒雅酣畅”、钟瑞的“落落大方、收放自如”,又如评价陈醇“磅礴时尽显北方性格的豪爽,细腻时又有江南生活的灵动”;评价关山“对于演播艺术的热爱始终如一,那感觉,正如他当年初出茅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评价张之“他的声音为比赛场和无数听众间架起了桥梁,奠定了中国体育转播的风格”。节目对于这一时期播音员播音业务水平与播音风格的评价虽显相对主观,但从中还是反映出了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整体实践水平。

其次是对他们在中国广播及播音事业中地位的评价。如林如——“开创了新中国女性播音的先河”;费寄平——“谈话式的播音方式逐渐成为后来主持人追随和学习的风格”;孟启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广播的创办者,也是新中国‘电视广播’事业的先驱者”等。“先河”“先驱者”“后人追随”,这些关键词再次明确指出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在中国广播及播音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贡献,这是用历史的视角来审视他们的重要地位。

再次是就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贡献的评价。如齐越——“在话筒前见证了新中国诞生前的浴血奋战”;夏青被誉为“共和国的声音”,且“无可挑剔、无可替代”;徐曼——“终其一生,永远做两岸间和平的使者”等。这些评价将播音员群体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紧密相连,进一步放大了播音员群体至关重要的社会价值,也将其放进了社会发展的维度进行坐标核准,将受众对这一群体的认知提升到社会发展的层面。

最后是就他们对一个时代的影响的评价。如林如——“淡然自若却饱含激情的声音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林田——“用她独具特色的播音方式记录着那些属于一个时代的情感记忆和历史的变迁”;雅坤——“关于一个时代的美好回忆”;曹灿——“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和记忆”;虹云——“也正如这个名字的美好寓意一样走进了亿万听众的心里,并成为人们关于那个时代一个难忘的记忆”;张之——“他敏捷生动的解说,儒雅酣畅的声音,也成为人们关于那个时代的难忘记忆”等。时代是文化记忆的纵向维度,作为时间过往的标记,它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是蕴含着代际特征的发展阶段。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播音员群体而言,广播文本里多次出现“时代”“记忆”“回忆”“变迁” 等词汇,这些均是媒体站在当下反观过去的思维结果,“过去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文化建构和再现的结果;过去总是由特定的动机、期待、希望、目标所主导,并且依照当下的相关框架得以建构”。[13]的确,在文化记忆中对这一播音员群体的时代价值、形象意义、传播影响进行评价和定义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它一方面反映了广播媒体观察这一群体的身体记忆视角,另一方面也为听众标记出这一群体形象在动态发展中的历史坐标。

(三)小结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构成是复杂的,他们当中,既有在解放区广播事业中从事过文化启蒙的播音员,也有新中国成立后从社会招考的播音员,还有从专业院校培养的播音员,且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播音员群体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广播传奇》中所呈现的21位播音员代表仅是这一时期播音员总量的小部分,但是由于其所属播出平台和业务水平的优势,使其具有了社会学和文化影响力层面的典型性,因此以21位播音员为主题的《广播传奇》节目可以基本反映出当时播音员群体的整体样貌特征和传播价值。

《广播传奇》节目抓取了播音员样本的典型表意符号——历史录音,它一方面直接表现了播音员群体独具个性的有声语言样态和播音风格,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特定时间节点的重大事件,穿插于录音当中的旁白则直接体现了媒介报道这一群体的逻辑链条和传播意图。通过节目循序渐进的讲述,播音员群体的社会和时代价值得以凸显。连续21期节目用近乎相同的正面叙事立场、相近的话语方式、相似的回忆手法,建构起广播媒体对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文化记忆,传播主旨的多次重复唤醒了拥有同时代社会发展经历的听众的集体记忆。这一播音员群体之所以体现出有别于当下播音员、主持人的传播样态,社会、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的差异应该是其根本原因。

不能否认的是,21期节目、21位代表人物难免挂一漏万,但是通过这一节目,广播媒体主动担负起建构这一播音员群体文化记忆的责任,将对群体形象的文化记忆融入新中国的广播事业、新闻事业乃至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在媒介叙事中着力通过播音业务、播音成就、社会价值和时代标志等方面塑造了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丰满、立体、正面的传播形象。此外,以《广播传奇》为代表的媒介叙事所呈现的标志性事件和代表性成就与相关书面材料和口述记录中的内容基本一致,可以说明其对这一群体的文化记忆——“难忘的中国之声”的塑造是真实可信的。

附录:内容分析编码表

A基本信息

A1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2 性别:男、女

A3 入职时学历: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学、大学以上、不详

A4 所属电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5 电台归属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6 调入年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工作内容

B1 播报主题

时政、经济、文化、其他

B2 播报内容

新闻报道、文艺作品、体育赛事、其他

C媒介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