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广播播音员群体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后续影响

第三节 解放区广播播音员群体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后续影响

一、播音员群体的人力资源得到初步解决:解放区播音员成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中坚力量

多年艰苦环境下的工作历练和对播音工作实践的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使解放区播音员中有不少人成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既有像齐越一样在中国广播播音工作实践与理论上都颇有建树和成果的著名播音员,也有像丁一岚、孟启予那样走上广播事业管理岗位的播音员,应该说,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了解放区广播播音员的刻苦勤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尤其是将自身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融入到新中国的广播电视工作中,使他们逐渐成为广播事业发展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在后续广播的节目创意、播音队伍建设、业务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播音员群体的结构特点基本生成:性别比例“女多男少”成为广播事业的发展常态

关于解放区播音员的性别比例问题在此也想做个讨论,从解放区广播第一批四位女播音员的选择取向来看,是否说明党对播音工作的性别定位是女性更合适呢?这一点似乎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但是可以看出当时选择播音员的主观标准。我国解放区广播诞生于1940年,但是直到1946年解放区广播才拥有了第一位男播音员,史料中记载,“1946年1月,刚从延安中学毕业的王恂被调到裴庄,成为延安电台的第一位男播音员。时间不长,他报名参军,到前线去了。这个时期,陆续调来了女播音员钱家楣、于一、杨慧琳、吴作贤”。[28]后来,“原在编辑部工作的齐越被调到播音组,成为延安(陕北)电台的第二位男播音员,他从此终生从事播音工作”。[29]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解放区广播播音员队伍中女性占有绝对比重,而男性播音员则是凤毛麟角。至于原因,作为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参加播音工作人的解释,“从当时的技术条件,女声的高频和吐字更加清晰一些,传送距离较远,且从口语表达效果看,女性一般优于男性”,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男女比例上失调的人员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也对我国后来播音员队伍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播音员群体中话语规范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播音风格成为我国广播新闻播音的重要特征

从延安(陕北)台建立到1949年前,齐越等解放区广播播音员不断摸索播音规律,当时播音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对语言规范性的追求和塑造。张颂在《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中写道:“1948年下半年,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制定了《播音手续》《编播发稿工作细则》《口播清样送审办法》等,其中,《播音手续》规定了陕北台播音员每天工作的程序,要求播音员‘播音时必须严格依照稿件,不得错漏或更改一字’,‘如发现错播,应立即重播’,‘若系重大错误,应请示编辑部负责人,正式发表更正’,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陕北台和其他解放区广播电台的编播工作更加具体化、责任化、规范化,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训练有素、工作认真负责、作风一丝不苟的广播工作者。”这是由当时所播送的内容——政令、文件、政策决定的,同时也为我国人民广播的新闻播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说是播音语言系统的雏形,“这是语言规范要素生成、系统雏形和系统形成的时期,是新闻播音语言规范的一个亮点”。[30]播音语言规范的确立从文化输出的角度来看,实现了播音话语的统一性,它是区分不同文化群体的重要标准。由于当时的录音资料已无从查找,但是我们能够从史料中较为清晰地得到一个认识:解放区广播播音员的话语风格与同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租界广播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