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纵观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播音范式的形成过程,可以深切感受到其受当时社会政治主流话语的影响,无处不在。这一时期的播音员群体被定位成党的宣传员、鼓动员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在政治过硬、信仰坚定、思想统一前提下的播音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传播特点,播音员群体在有限的传播视阈范围内要尽可能发挥有声语言的表达效能。在此情形作用下,播音员群体的播音实践和方法探索时而与广播新闻传播规律相吻合,时而又违背了听觉媒体和播音员群体的传播特性,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后人不能对此求全责备,甚至不能用过于学术的观点来评价当时播音员群体的传播实践,毕竟这一群体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下的传播先行者。这一时期的播音员群体更多的时候是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勇气、“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使命感、“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职业精神在开展工作,并呈现出其传播的特殊性和历史价值:播音员作为党的喉舌的地位被确立下来,播音员在传播实践中“播什么、为谁播、怎么播”的话语核心要素得以确立,以走进生活、走近生产一线、走近人民大众为主旨的群众路线被深度关注,而这些内容都在中国广播新闻发展史和播音主持传播史上打下了坚实的烙印并影响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事业的发展和革新。与此同时还应该予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的播音员群体在曲折中进行话语建构的探索与创新的意识是显著的,他们尊重前辈、继承传统、适度创造的理念和朴素真挚的情怀也有所彰显。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部部优秀的代表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时代语境与传播话语进行合理统一后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传播框架和结构——播音范式,这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尊重传播规律、构建传播话语的能力与品质,它让后人可以从广播媒介的有声语言传播之独特视角去感知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去解读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策略和政治传播导向。从这一层面来看,这一时期播音员群体因“播音范式”的确立而具有了不可忽视的特殊贡献。
[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
[2]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7.
[3] 吉林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广播网处.播音工作经验选辑[G].1965:2.
[4] 靳德龄.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G].播音工作经验汇辑,1961:28-29.
[5] 参见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301&sj=1965,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站,1965年年末。
[6] 河北台播音组.到农村去,才能播好农民节目[G].播音工作经验汇辑,1961:67.
[7] 毛泽东选集:2版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
[8] 林田.永远听党的话,做红透专深的播音员[G].播音工作经验汇辑,1961:1.
[9]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3.
[10] 鲁景超.用声音传播——人民广播播音7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67.
[11] 参见《东方时空·东方之子》。
[12] 参见《东方时空·东方之子》。
[13] 李莉.字字铿锵声声情——访著名播音员方明[M].42.
[14] 李莉.字字铿锵声声情——访著名播音员方明[M].42.
[15] 刘卓.论播音员主持人的语音规范——以方明的语言规范观和审音工作为例[J].中国广播,2012(7):69.
[16] 吉林省广播事业管理局广播网处.播音工作经验选辑[G].1965:39.
[17] 周鸿雁.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18] 张晓峰,赵鸿雁.政治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82.
[19] 广播事业局业务研究室.播音工作经验汇辑[G].北京:广播事业局,1961:59.
[20]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21] 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路径[M].董洪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2.
[22] 缅怀齐越教授专辑(一)永不消逝的声音[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40.
[23] 广播事业局业务研究室.播音工作经验汇辑[G].北京:广播事业局,1961:77.
[24] 杨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9.
[25] 广播事业局业务研究室.播音工作经验汇辑[G].北京:广播事业局,19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