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播音员群体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我(们)是谁’的回答,这个答案来源于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结构,既因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群体共同性,又因为受个体因素影响而具有个体差异性。”[2]对于社会变革与转型,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是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始终保持和发扬从解放区广播时期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坚持听党指挥、组织动员、正面宣传、关注听众,即便在“文革”等极为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他们一直试图寻求更为恰切的“传播定位”,让自己在政治生态、传媒环境和受众需求之间确立身份认同。
一、坚守党性,做“党的喉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我国的广播播音事业也开始了新的征程。齐越、丁一岚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直播开国大典盛况,成为新中国播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确立了我国播音员、主持人“党的喉舌”的基本定位。代表党和国家传播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声音”,成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播音员传递信息的政治标准、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虽然今天的播音员、主持人所处的传播环境相对宽松和包容,社会文化的多元和价值主张的多样是客观现实,但是其在众多话语体系中代表着主流话语的“权威性”的初衷不能改变,这更加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用自己的声音传递有力度和效度的信息、作品和情感。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彰显“中国气派”的播音范式正是他们诠释“党的喉舌”之权威性的有力证明,而当代的播音员、主持人则需要传承他们的创作之本:保证权威性,“党的喉舌”的定位不能变。相关资料显示,中央电视台按照中央要求将全面废止“劳务派遣用工制度”,并全部转为“台聘”管理,台内“多层次”用工制度发生质变,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管理体制势必也会做出相应调整。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于主流媒体人才及其事业保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以播音员、主持人为代表的采编播队伍应该更加旗帜鲜明地在党赋予的传播定位上准确发声。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形成了依靠群众、深入群众的好传统,他们在节目中传递人民的心声,在生活中与听众真切交往,为了体现新闻舆论工作的亲和力,他们走进厂矿企业、田间地头,体验群众真实的生产生活,促进自身在节目中能够更好地贴近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3]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人民广播播音员群体的“群众路线”在本质上与此不谋而合,新时期的播音员、主持人也应该恪守这一身份准则。
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在保证了基本的“两坚持”不变的基础上,先后经历了多种身份和角色转型:从解放区时期政党广播播音员向新中国人民广播播音员的转变,从播音员向主持人的转变,由传媒工作者向大学学者的转变,还有在离开播音主持岗位后向以朗诵、表演为主的文艺工作者的转变等,有的是偶然转型,有的是主动求变,但是均证明了这一代播音员群体专业素养扎实、文化涵养过硬、传播意识敏觉。换言之,这充分说明其具备文化创新和文化自觉的能力基础。前人有成功的示范,后人也有相近的实践体现:央视的撒贝宁从法制节目主持人转型为综艺节目主持人,其机智幽默、注重互动的主持风格得到了观众认可;央广的赵青音作为微博粉丝量最多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借助其在情感夜话节目丰富的主持经历转型为心理咨询专家,并借助“U anchors主播自媒体孵化联盟”新媒体平台继续进行音频内容开发和生产;央广的王冠从财经节目主持人转型为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与多位新闻评论员延展话题、剖析新闻,得到同行认可。在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当下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和角色转型是时代进步、价值多元重构的表现,问题的关键是转型前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实践积累是否充分,且转型后的自我价值、传播价值、社会价值能否优化。转型是否成功虽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但相对的原则是“人尽其才”与社会需要、价值引领相融合。进一步说,无论是新中国十七年时期播音员群体的传播经验,还是当代的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传播实践,均说明在身份认同上,解决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问题既是核心,也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