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重修仪征县志》
王:我记得您说,除做这些之外,您还在整理一些方志,是什么样一个情况?
万:仪征这个地方,历史上战火不断,老是打仗。只要一打仗,这里就遭殃:由南向北打的,要占仪征作为江北据点,然后打徐州,北方就可以打下来了;由北往南打的,也要先占仪征,从仪征过江,拿下南京,南方半个中国就到手了。仪征就是这么一个战略通道,所以仪征地表文物很少。但仪征的方志传统很好,明代到民国,留下来六七部志书,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不错,尤其是刘文淇操刀的《道光重修仪征县志》。我关注《道光志》,主要是想为地方文化做点事。我们要了解仪征的历史,除了《道光志》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途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呢,《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在中国古代志书当中是一部地位很高的名志。跟其他志书不同,《道光志》的类目仿照《江南通志》,前面是图,然后是表,底下是志,分为12个门类,每类下面再分目,做成这样一个架构。然后把现存旧志的内容,按成书先后顺序,分配到各个类目里面。每个目下面设“新附”,安排新增加的内容。新志抄旧志的,如果没有大的改动,就在旧志内容里面随文加注,交代增删情形。这样你一眼就看出来,谁修志的时候偷懒了,谁修志的时候增删错了;某个说法从哪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说得对还是错,一目瞭然,既不掠人之美,也不代人受过。这实际上用的是学术资料长编的办法,通过这一部志书,汇集了前代所有志书的内容,而且脉络分明,查考起来很方便。我觉得它的这个学术价值非常大,也非常好用。
《道光志》存世的不多,原本不容易看到。后来出的影印本,都是拼页的,小字太小,不好标点。我经常要查考地方人物,用得比较多,翻书的时候很不方便。好在我汉字录入速度还可以,所以抽了一段晚上的时间,把《道光志》点校做成了繁体版的word文档,自己查找起来很方便。有一次博物馆刘勤馆长跟我说:“我们考古经常要查旧县志,有些年轻同志看不懂。”我把这个word文档给了她。有资料,大家分享嘛!仪征地方上也有一些文史爱好者,大家原来看不到或者看不懂《道光志》,常常把传说错当成了历史,把一些误解当成了事实,所以也有人跟我要word版的。后来有人跟我建议:“电子版查找很方便,如果能印出来,慢慢读就更好了。”我想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做到这个程度了嘛,花点钱印出来,也算是宣传普及地方文化吧。就和方志办商量这个事,他们也很支持。具体谈到怎么做,我也听了一些同志的意见。大致分两派:年纪大的、做研究的是一派,希望保持原貌,做繁体点校本,便于引用,可以收藏;年轻同志是一派,认为繁体字不太好认,竖排的阅读不习惯,最好是简体横排。犹豫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做简体横排本。因为我的目的是普及,有兴趣、想看的人越多越好,何必再设置一个繁体、竖排的阅读障碍呢?
刘文淇纂修《道光志》用的是做学问的办法,所以能成为一部名志。我点校《道光志》,虽说做的是普及本,也得按照古籍整理规范做,不能马虎。到道光的时候,仪征存世最早的是《隆庆仪真志》,宋代志书已经失传了。我知道《永乐大典》里面还有一些仪征旧志的条目,就把它辑出来;《方舆胜览》里面有“真州”的条目,是《道光志》里没有的,也要辑出来;民国时期还有一部《仪征县志稿》,大部分抄的《道光志》,增加一些人物传记,保存了晚清新政的一些资料,也把它辑出来,做成了三个附录。这样,一直到民国,旧志的内容基本全了。做好之后,方志办出了一笔钱,由广陵书社出版,印了一千册,免费赠送。
王:那么这个书,从您做完以后,您觉得对仪征的地方文化研究方面有一些什么作用?
万:第一,我们过去讲仪征的时候,对历史上的一些情况很模糊,没有资料支撑。有的以讹传讹,甚至把传说当成历史,把历史当成传说。比如说,仪征有一个地名叫胥浦,大家都说这个地名与伍子胥有关,救伍子胥的浣纱女,墓葬就在仪征。但是源头在什么地方,在哪部旧志里?大家并不清楚。《道光志》里面有考证,跟刘毓崧《通义堂文集》里的《胥浦考》《浣纱女祠墓考》相符合。刘毓崧也是《道光志》的编纂者之一。
第二,为文史爱好者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比如说有一个朋友,退休后专门研究仪征水利史,他说以前看《道光志》有困难,现在有了点校本,方便多了。仪征的文史爱好者,大家基本上都有这本书。
第三,激发更多人关注地方文化的兴趣。宋代仪征叫“真州”,辖六合、扬子两个县,那个时候也很辉煌,繁华程度不比扬州差。这在《道光志》里面都有记载。还有明清时期仪征园林非常多,有一个朋友研究仪征园林史,做得也很不错,《道光志》也是他研究资料的重要来源。还有一些同志,从《道光志》里面找到了家乡的老地名,也是很高兴的。包括《民国县志稿》对清末地方新政的记载,大家至少知道,清末的时候,仪征这个地方开风气还是比较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