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晚清民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位“书圣”教育家罗振玉。这里的“书圣”不是杰出书法家的称号,而是笔者总结的他有别于其他教育家的突出特点,是指在编辑、出版图书以及撰写著作方面有极高成就的人。罗振玉的教育生涯乃至一生都离不开书,更重视图书,且著作超身。他是与王国维齐名的国学大师,也是王国维的老师,却不以师自居。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他的一生。

罗振玉(1866—1940),初名宝钰,参加童子试时改名为振玉,字叔宝、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晚年自号贞松老人、松翁、永丰乡人、仇亭老民等。浙江上虞永丰乡人。被誉为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农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文献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收藏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对我国教育学、语言学、农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都有很大贡献,他的成就主要有改革晚清教育(被誉为“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从事甲骨文字的保存、传播和研究(被誉为“甲骨四堂”之首),开展汉晋木简的研究,普及农业科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倡导古明器研究,整理敦煌文书等。一生出版的著作多达130多种(一说189种),整理校刊书籍642种。著名的代表作有《殷墟书契考释》《流沙坠简》《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等。

1866年8月8日(清同治五年六月二十八),罗振玉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其曾祖父罗敦贤是迁入上虞后的第十九代,以经商兴家。祖父罗鹤翔从政,历任泰兴、赣榆、高淳、江宁等县知县及高邮州知州,为官廉洁爱民、干练多能,43岁[1]卒于任上。所以贤淑的祖母方氏携子女回到夫家,之后因曾祖父罗敦贤过世而大家族瓦解,方氏携子女迁到淮安府山阳县。父亲罗树勋,弃商为官,历任江宁县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县丞。母亲范氏生有五子六女,罗振玉排行第三。

罗振玉在祖母方氏和母亲范氏的教导下成长起来。5岁进入私塾,开始读《诗经》,7岁开始学《尚书》,8岁开始学《周易》,13岁读完《诗经》《尚书》《周易》三经,15岁读完《礼记》《春秋》二经。16岁在童子试中以全县第七名的成绩考中秀才。18岁精读《皇清经解》3遍。19岁开始专门研究古碑帖,并出版了的两部专著《读碑小笺》《存拙斋札疏》,从而赢得了清末名家的赞赏。

25岁以后,罗振玉就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了。1890年到1895年,在江苏省山阳县、丹徒县做了5年的私塾教师,在当地是很有名气、颇有才学的老师,期间继续深入研究碑帖。1896年,在上海与蒋斧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农业学校“学农社”,从事农业教育,呼吁振兴农业;后来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学刊物《农学报》,编译日本和西方农学著作,出版《农学丛书》,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和重用。1898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日语学校“东文学社”(后为外语学校,兼开设物理、化学、数学、英语等课程)。1900年秋,在武昌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湖北农务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1901年,在武昌创办了我国第一本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并发表了《教育五要》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同年12月,罗振玉去日本考察了教育和农业。1902年初,回国后出版了考察笔记《扶桑两月记》。之后,他草拟学制,发表了《学制私议》,对我国第一个付诸实施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的出台做出了巨大贡献。4月任上海南洋公学虹口分校东文科监督。1903年11月,在广州任两粤教育顾问。1904年7月,罗振玉任江苏教育顾问,在苏州创建江苏师范学堂并任监督(即校长),在《教育世界》发表了《江苏教育办法说帖》和《设师范急就科议》两篇文章。1905年年底,学部(相当于教育部)成立,此前罗振玉已经发表了《学部建立后之教育管见》,提出了22条全面振兴我国各项教育事业的措施。1906年,罗振玉赴北京任学部参事厅行走。同年8月,罗振玉在《教育世界》发表了《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这是我国真正第一个创建京师图书馆的详细建议,架构了我国早期公共图书馆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同年10月,他去直隶、山西两省视察教育事务。1907年又视察了河南、山东、江西、安徽四省的教育事务,随后发表了《山东学务调查总说》《安徽学务调查总说》等教育调查报告。同年,罗振玉还提出一个建设国学馆的提案,并计划大规模地整理经学图书。1908年,任殿试襄校官、学部考试襄校官。本年冬,奏署参事官。1909年3月,任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6月去日本考察农科大学教育,之后出版了考察记录《扶桑再游记》,回国后即申请拨地并积极筹建京师大学堂农科(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多次到建设工地检查指导。1910年,任学部考试提调官。1911年,编辑出版《国学丛刊》,为国学传播做出了贡献。同年6月,在北京成立全国教育会并举行会议,罗振玉作为会员参与了新教育的讨论。

由此可以看出,从1890年到1911年,罗振玉专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长达21年。我们会发现,他在这段教育生涯中至少创造了5个第一:筹办了我国第一所农业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农学刊物,开办了上海第一所日语学校,创办了我国第一本教育杂志,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创建京师图书馆的详细建议。此外,在建设国学馆、筹建农业大学、制定第一个实施的学制等方面也都是很早的。他发表了很多有关教育的论文,至今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还做过5所学校的管理者:学农社、东文学社、湖北农务学堂、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江苏师范学堂,且两次考察日本教育,在学部工作了7年,所以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可见罗振玉是尽心尽力地为振兴我国教育事业而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说,罗振玉是我国近代名副其实的著名教育家,同时也是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但他这个方面的功绩往往被忽略,这是不应该的。

我们仅从以上经历就可以想见,罗振玉一生一定有许多令人受益匪浅的教育启示。本书就着重从这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述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罗振玉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还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一生在国学方面的治学成就非常突出,从1910年到1940年,罗振玉在这30年中一直专注国学的研究和传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著作宏富之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他一生究竟共出版了多少著作?整理校刊的书籍共有多少种?这些问题恐怕还需要不少人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搜寻和统计工作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答案。我们仅考察一下这些年他出版或发表的著名著作就可以体会到他的不俗成绩。1910年他撰成《殷商贞卜文字考》。1911年写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了前三卷)。1912年重编并出版了《殷墟书契前编》八卷。1913年出版《鸣沙石室佚书》。1914年出版《流沙坠简》《殷墟书契考释》《殷墟书契菁华》等。1915年出版《铁云藏龟之余》。1916年出版《殷墟书契后编》。1917年出版《鸣沙石室古籍丛残》三十种。1927年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1928年出版《增订碑别字》。1933年出版《殷墟书契续编》。1936年出版《三代吉金文存》。

在教育之外,罗振玉所从事的学术活动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因为他至少创造了9个第一、2个第二。

罗振玉是我国第一次报道敦煌文书的情况的人,他还设法保存、整理、刊印这些敦煌文书。他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甲骨的真实出土地的学者,也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实地考察并发掘甲骨的考古学家。他还是我国保存汉晋木简的第一人。他是抢救保存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的第一功臣,后来又整理出版这些档案,为我们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此外,他搜集、整理、刊布古代珍稀书籍,例如《古写本隶古定尚书真本残卷》《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济生续方》《备急灸法》《番汉合时掌中珠残卷足本》《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唐写本文选集注》等。他还提出了一个建设国学馆的提案以及刊刻六类经书的设想。他曾任法国大学的东方通讯员,成立东方学会来振兴国学。他建议皇室建立图书馆和博物馆以保存故宫宝物。

罗振玉深入的治学工作主要体现在他研究殷商甲骨、著录甲骨文、考释甲骨文、考释汉晋木简文字上。在这些方面,他又至少创造了4个第一、2个第二。他第一次证明那些甲骨为殷王室的遗物,并推断出安阳小屯村即殷墟遗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罗振玉公布的甲骨文拓片数量和质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多的、最好的,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他著录甲骨文的著作至少有6部:《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后编》《殷墟古器物图录》《殷墟书契续编》。其中《殷墟书契前编》(又名《殷墟书契》)是世界第二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其影响远超第一部著作《铁云藏龟》。他考释甲骨文的初步成果是《殷商贞卜文字考》,是世界第二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继而写成甲骨文研究名著《殷墟书契考释》,考释出了540多个甲骨文,从而基本破译了甲骨文字的秘密,真正奠定了甲骨文研究的基础,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甲骨学”,被誉为“早期甲骨学中第一部成功之作”。如果加上后面考释出来的字,罗振玉总共至少考释出了600多个甲骨文。他考释我国西北荒漠所埋简牍的文字的成果是《流沙坠简》(与王国维合著),这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研究出土简牍的著作,是一部划时代的名著,开辟了我国简牍整理和研究的先河。这些著作不但在国内声誉很高,受到了鲁迅、王国维、陈梦家等诸多大家的赞誉,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俄国、法国、日本等多国学者都争相向他请教。

可见,罗振玉是名副其实的、著作超身的国学大师。所以笔者以“精诚笃进秀河山”来概括他的精神内核和治学成就。毫无疑问,他的治学之道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治学不仅是大学教学的内容,还是教育进步的助推器。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努力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笔者也专门谈谈罗振玉不凡的研究经历所蕴含的启示。他的治学启示会对我们的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研究生学习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在大力倡导国学的今天,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分为以下七个专题(分别对应于本书七个章节)叙述罗振玉的经历和主张,并在每节内得出启示,每个专题的内容大体上以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

一、对学校教育的启示。通过罗振玉创办语言学校、教育杂志、学堂及做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来说明。这侧重于教育管理。

二、对志趣教育的启示。通过幼儿教师的因材施教、各类人的支持鼓励进行说明。这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对农学教育的启示。通过罗振玉创办农业学校、农业杂志、学堂及从事农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展示。这里聚焦专门的农业学校教育。

四、对友爱教育的启示。通过罗振玉的7位友人的经历进行说明。这属于社会交往方面的教育。

五、对道德教育的启示。通过罗振玉的主张和实际行动予以展示。

六、对苦难教育的启示。通过罗振玉一生多次受苦、受骗、受屈的经历来揭示。这属于情商教育。

七、对国学教育和国学研究的启示。通过罗振玉保存、刊印古籍,创办刊物、学会,保存古器物,抢救文书,搜集甲骨、木简并考释甲骨文和简牍文字以及提出一些很好的振兴国学的设想等方面来展示。

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些启示,笔者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话进行表达。这当然会大大影响文章的文采,但我想这也是对孟子“不以辞害志”理论的实践吧。

另外,为了避免引起误解,这里交代一下本书的注释体例,注释共有四类:1.前面标有“译文参考”的注释表示这些内容是笔者根据罗振玉、王国维、罗继祖等先生的古文或难懂的话而做的翻译。2.前面标有“参考”的注释表示这些内容是笔者根据前辈时贤的文章整理而来的,有时包含对古文的翻译。3.对文内词语的解释说明。4.除了前三类之外,都是直接标明引文信息的注释,表示这些是对原文的引用。

【注释】

[1]为表述方便,与罗继祖、罗琨等学者的著作的用词保持一致,本书所有的“岁”均指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