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印丛书恰得宜
1901年,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维持学农社和《农学报》的开销,罗振玉把他们历年所翻译的农书编辑在一起出版,名为《农学丛书》,署名是江南总农会,在1900—1903年石印出版,共7集,包括233种译著,内容相当丰富,体例不求统一,不仅汇集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很多重要书籍,增添了不少民间农业生产调查的内容,还全面引进了欧美、日本的实验农学的丰富经验,在传统农学与实验农学的交汇点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著作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罗振玉最初筹资出版《农学丛书》的时候,打算印100套,这样可以卖5000银元,用2500银元偿还印刷费,其余的钱可以维持《农学报》报社。后来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这套书可以印200套,由他出面让各州县购买,这样可以增加发行量。结果,因为这套书出版后很畅销,就没有请张之洞出面帮忙,一年后卖书的钱除了偿还印刷费和维持报社日常花销之外,还余出了几千银元,这样罗振玉终于还清了他家的所有债务。
1904年,任江苏巡抚的端方,在聘任罗振玉做江苏教育顾问的时候,把这套书进呈给了光绪皇帝。他在《进贡农学书籍折》中说:
窃据候选光禄寺署正罗振玉呈称,于光绪廿三年春间,邀集同志于上海创立学农会,考究农学新理新法,译印报章并译农学新书。廿四年,经故督臣刘坤一奏明改为江南总农会。数年以来,所译农学新书,日以增多。兹特汇齐装订,都为五集,恳请进呈御览前来。臣伏查该员罗振玉,力学深纯,心术正大,曾赴日本游历,于学堂教育之法,夙有探讨。近年来在江浙广东省办理学务,皆相倚重。该员创设农学会业已有年。家本寒畯,虽经改为江南农总会,公家并未助给经费,而所译农书裒然成帙。皆系该员独立支持,未尝中辍。[1]
转译成现代文就是:“臣根据候选光禄寺正[2]罗振玉的呈文认为,在1897年春季,罗振玉邀请志同道合的人在上海创立学农会(即学农社),查考研究农业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编印《农学报》并翻译农业科学新书。1898年,这个学社经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向皇上奏陈明白后改为江南总农会,多年来,他们翻译的农业新书渐渐增多,现在专门把它们汇集在一起装订成五部文集,并拿到臣这里,诚挚地请求我为皇上您恭敬地献上这些书。臣考察了罗振玉这名官员,觉得他努力学习农业科学已经达到了精通纯熟的境界,并且心底无私、忠厚高尚。曾经去日本考察学习,对于学校教育的方法也早有探索研究。近年来,他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办理教育事务,官员都很器重并且信赖他,这名官员创立学农会已经有多年了。他的家庭本来就贫困,现在他的学农会虽然改名为江南农总会,朝廷并没有给予经费资助,但是他所编译的农业书籍已经汇集成了这么大一套丛书了,这都是这名官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勉强维持而没有中断的结果。”
端方的奏折是对罗振玉引进和整理农业科学书籍工作的总结。确实,这套丛书熔古今中外先进经验于一炉,汇集在一起非常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关于这套丛书的内容,罗琨和张永山整理得较为全面,转引如下:
它的内容既有传统农学中的要籍《陈敷农书》,又有大量欧美日本农学著作;既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经验技术,又对各地种兰、植茶、艺花、养金鱼等需要特殊技术并容易获利的生产项目给以更多注意;既有完整的农学著述,又有重要技术专题的摘编,如《人工孵卵法》系从杨双山《豳风广义》中摘录的。此外还有专题的调查,如《南海县西樵塘鱼调查问答》就是据罗氏提出的问题,由南海陈敬彭回答而撰的。内容相当丰富,所以研究者指出它“汇集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少要籍,增添了不少民间农业生产调查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农学及其发展方向。它又通过译述欧美日本农书,较全面地引进实验农学的丰富资料”。这部丛书在近数十年来的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从农史研究的角度看,它至少是将两种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学,即“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传统农学”与“以科学实验武装的现代农学”,“开始结合在一起,初具现代农学的雏形”。“中国农学史的研究,无法绕开它行走”。[3]
关于书中所涉及的罗振玉的农学主张,杨直民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总结:
第一,认为农事以辨土性为第一。《农学初阶》书中讲:“是故农学之法,先须辨其土性之所宜,而后锄泥,而后种子,而后粪壅,如之何而蕃熟,如之何而利丰”。书中并列有“以格致考泥”“化学考泥”等节,对土壤具体进行理化分析。而对《耕土试验成绩》一书,罗振玉还加了按语,说“右耕土试验成绩,从日本农事成绩中摘译出之,考农事以辨土性为第一,能辨土性方知土性中所缺者何元素,所饶者何元素,然后施肥,乃有把握。中国农民,概施之定之肥料,泥守往制,卤莽因循,不知变通,故译此卷资借鉴焉”。第二,提倡使用化学肥料,在《人造肥料品目效用及其用法》一书,罗振玉的编者识中有:“肥田之物,在化学未发达之前,概用天然肥料,如人畜便溺草木根荄之类,及化学进步,而人造肥料兴焉。人造肥料有数益,功效宏一也,体积减、便运输二也,可按物之持性而施所嗜之要素三也”。编者识中极力主张生产和使用化学肥料。在为《啤噜(即秘鲁)雀粪论》所加的按语中,还有“考近日东西各国多用化学肥料,而中国则至今尚无用之者。此卷文笔拙劣,故刻存之,以资参考。”第三,主张引进良种和科学育种。罗振玉在《农事私议》一书中,提倡各地设立“售种所”,用进步方法检验种子,从外国引进佳种,如欧美的麦、美国的棉花和玉米、瑞士羊、意大利蜂、荷兰牛、阿拉伯马等。并依植物学新理,施人工媒合(即杂交)之法,以人力改良植物之种类。第四,种牧草以兴牧业,种豆科植物并取植物枝叶沤腐以供肥壅。第五,创设虫学研究所。罗振玉有发于浙江绍兴塘决后虫害甚烈,有此提议。其中包括(1)购害虫益虫标本,以资考求;(2)购修昆虫学器如显微镜之属以便研究;(3)购杀虫药品以资试验;(4)植除虫植物如除虫菊之类以广利用;(5)备饲育室以考验害虫性情状态;(6)购益鸟益虫广其传殖,以收天然捕获之功。第六,发展农业中的商品生产,开辟利源,加强出口竞争。在《戊戌中国农产物贸易表》,编辑者颇有感慨地说:“表中所载农贸出入,瞭如列眉,其持论谓中国农事之不修,由于士大夫不讲农学,及无工商辅农”,阐明农学不发展的原因之一,有工商业不向农业投放资金物料,可说是触及当时农业技术旧体制的根本。而接着指出“日本以机器入口,制造其土产为物品(商品)输出之,中国则以原料输入他国,他国以制物品复输入焉。”这一原则差别,则直指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政治朽败的膏肓要害。罗振玉在给《杭州蚕学馆章程》加注时讲:“大利皆为(外国资本)所夺,今欲挽回利权,非改良养蚕及制茶制丝之术及减轻税厘,别无他法”。[4]
上面所列各条中,使用化肥、建立出售种子的研究所来科学育种、用杂交方法改良品种、种植牧草来兴牧业、建立昆虫学研究所等方面都很先进,直到110多年后的现在,我国还在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见罗振玉非常有远见,确实是为了振兴农业、富强中国而在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这对于我们现在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青年来说,尤其值得借鉴并付诸行动。现在的农村很多农民为了挣钱都外出打工从而使土地荒废,而有的大学生反而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值得褒奖的。要发展我国农业,就要像罗振玉所提倡的那样,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并像袁隆平那样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改良,而在教育方面也要为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有担当、有志向的现代农业专家而不断努力。
罗振玉翻译外国书籍并编辑成丛书,既利于国家富强,又利于广大农民,还对自己有利,罗振玉这种一举多得的做法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年人好好学习。
【注释】
[1]转引自杨直民:《中国传统农学与实验农学的重要交汇》,《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2]清朝的光禄寺署正是沿明朝而设的官职,光禄寺有四署,即大官、珍馐、良酝、掌醢,每署设署正一人,是从六品官,是该署的长官。这四署的署正通称光禄寺署正。
[3]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2页。
[4]杨直民:《中国传统农学与实验农学的重要交汇》,《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