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蒋伯斧

第五节 同舟共济蒋伯斧

蒋斧(1866—1911),又名蒋黼(或作黻),字伯斧,人称斧公,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室名为已学庵,曾任清代学部候补郎中。他是金石学家蒋清朔的儿子。

蒋斧是罗振玉的知己,他的成就与罗振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罗振玉的孙子罗继祖教授在《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中是这么写的:

祖父和蒋先生订交也较早,蒋先生初字觐扆,后改伯斧,在上述诸人中,祖父和蒋先生的踪迹最密。癸丑(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祖父写蒋先生墓志说:“予交君垂二十年,出处与共,方在淮安寓居,过从无虚日,在上海居比舍,日数见,当时贤达以人才询予者,必首举君以应。故予客粤中、客吴下皆与君偕,出则连轸,居则接席。及君来京师,住于吾家者半岁。”[1]

1896年,蒋斧协助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了学农社,开办农报馆,蒋斧作为该社的骨干成员,在1897年参与创办了《农学报》,出刊到1904年底,1898年至1900年,以学农社的名义参与创办了东文学社,培养出了诸如王国维、樊炳清(字少泉、抗甫,古文家、商务印书馆编辑)、沈绒(字伯听,翻译家、巴黎大学法学博士)、萨端(字均坡,翻译家、革命者)、朱锡梁(字梁任,南社诗人、东南大学教授)等一大批人才。

1901年,罗振玉创办《教育世界》杂志社,出版中国最早的教育类杂志《教育世界》,蒋斧都参与其中了。1904年蒋斧与罗振玉等在两广学务处任职,还参与了兴办学堂的事。1905年到1906年,他与罗振玉、王国维、樊炳清等人在江苏师范学堂任职。1906年后,他又与罗振玉同时做了晚清学部(同今教育部)四品参议官,之后他担任京师大学堂教习。1909年与罗振玉等人参观了伯希和带到北京的敦煌文书,抄出其中有关敦煌史地的材料,汇辑为《沙州文录》。又写了《摩尼教流行中国考略》,对摩尼教在中国流行的情况作了初步的考证。1911年因病去世。罗振玉为他写了墓志铭。

蒋斧的著作还有《中国教育史资料》、《中国货币史》、《东游日记》、《敦煌石室遗书》(与罗振玉合著)、《粤东饲八蚕法》等,其中《中国教育史资料》成书于1905年,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教育史著作”。《中国货币史》是中国第一部货币专门史。

蒋斧还为音韵学研究做过贡献,这值得一提。他曾经变卖首饰,在北京书店里以重金购买了唐写本孙愐《唐韵》残卷,保存了海内孤本。孙愐《唐韵》有开元、天宝两种版本,蒋斧所得的是天宝本,残存去声和入声两部分。据残本推算,全本应该有205韵,宋代修撰的《广韵》分韵为206韵,二者数量最接近。蒋斧还写了校勘记。徐朝东谈到蒋藏本《唐韵》的研究历史时说:“蒋藏本《唐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个唐写本《唐韵》残卷到底是何人所作,作于何时;另一个是《广韵》与《唐韵》残卷的关系是什么,《广韵》是否就直接来源于《唐韵》。最早研究者是蒋斧本人。”[2]

蒋斧始终支持罗振玉,为他分担了很多劳动。所以蒋斧的功劳不可抹杀,谈罗振玉的成就时也不能忘记蒋斧这个朋友背后的付出。

他们合作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教育和科研中,如果想尽快取得突出成绩,就需要寻找志同道合的、能力相当的人做朋友,可以组成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合理组织,相互帮助,形成合力,这样就可能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注释】

[1]罗继祖:《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版,第8页。

[2]徐朝东:《蒋藏本〈唐韵〉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