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任职酬壮志

第二节 学部任职酬壮志

1905年11月9日以后,罗振玉在老家为父亲守孝,打算守孝100天。在这个过程中,他接到端方的电报,说学部刚刚建立,尚书荣庆掌管学部[1],任学部尚书,已经上奏调罗振玉到学部任职,请他立即来北京。他因为守孝而拒绝了,但是端方不许他推辞,于是就去北京见学部尚书荣庆,荣庆允许他穿白色的丧服进入官署,派他在学部参事厅任行走。

这个“行走”是个官职名称,按照清朝的制度,凡是不属于专设的官职、调任某项职务的都用这个称呼。忠、孝难两全,政府需要他尽忠,他无法在家为父亲守孝满百天,就到官府为国家尽忠时穿着孝服继续守孝。

1906年2月18日以后,为父亲守丧满100天了,罗振玉就去苏州辞去了江苏师范学堂的监督以及江苏教育顾问等职务。之后,就在学部任职。罗振玉儿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得以实现,所以对端方和荣庆更是感恩戴德,认真为他们为国家做事。

他刚到学部就遇到一次大讨论,对于国学存废问题,右侍郎严修主张废除,改为第一师范学校。而罗振玉说:“历代都有国学,现在全国的学校还没有成立,这个时候先把国学废除,似乎不合适。”严修说:“现在推行新式教育,国学没有用了,不如早点废掉。”罗振玉说:“京师这么大,难道除了国学之外找不到办师范学校的地方吗?一定要废国学干吗?再说,国子监这个机构是不是应该废除,将来还需要好好讨论啊。”[2]后来讨论学部官制的时候,设国子监一人和各州县保留教官一人来祭祀孔庙。这也是罗振玉的提议,于是国子监保留了下来。

罗振玉还参与了各省选派海外留学生的事情,他认为:这些留学生大多学习速成的政法科和速成师范科,然而学习没有速成的道理,所以有损无益。严修说:速成的留学,是因为国家急需这样的人才,不能说有损,读书人大多希望速成,这样才可以有饭吃,如果取消了,恐怕他们会起哄闹事。罗振玉说:天下的事情很多是因为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参与而做错,国家出钱让年轻人读书,不只是为了让他能吃饱饭,已经选派的就让他们毕业,还没有派的就不再派了。[3]

可见罗振玉的见解很有道理,值得借鉴。尤其是留学的问题,当下中国人有不少崇洋媚外,让子女到国外“镀金”的很多,国家或学校选派去各国学习的留学生也很多,甚至有的大学规定副教授要晋升教授都必须去国外修学一年才行。然而,这些“海归人才”真正能把所学贡献出来使我国在相关领域有显著进步的到底有多少呢?这还是需要实际统计研究和思考一番的。况且,即使有些专业有所贡献,也不能实行“一刀切”的规定,比如,中国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不少专业是不需要到国外学习的。我们应该区别对待,也应该对我们自己国家的高校和教授有信心,而不能一味地盲目媚外。

1909年春,学部上奏补罗振玉为学部参事官,正五品,这是罗振玉为官的开始。罗振玉本来是一介布衣,那时突然升为与各部郎中同级别的正五品官,深感难以报答荣庆的知遇之恩。于是决定踏踏实实为教育做点事,而不是贪图升官发财。

说到升官,他一生只在学部就至少有3次升官的机会,但面对每一次机会他都放弃了。

第一次升官的机会。1907年的春天,罗振玉被学部派往河南、山东、江西、安徽四省做省视学官,到山东时,山东巡抚杨士骧是他幼年就结识的朋友,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杨巡抚说,现在山东省学风很好,需要一位能胜任的提学使[4],觉得罗振玉很合适,如果他愿意,杨巡抚就与荣丞相秘密商议。然而,罗振玉辞谢了。罗继祖回忆说:“祖父一向淡于名利,安于退让,是一个不汲汲求进的人,提学使的官位可以和明清两代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相提并论,他怎敢有此非分之想,所以坚决辞谢了。”[5]

第二次升官的机会。罗振玉1909年做学部参事官以后,按照学部的规章制度,参事官对内以丞参,对外以提学使的标准来晋升,如果想晋升,需要先上奏记名。有一天,左丞乔茂轩带着尚书荣庆的话来,说:“现在奏请圣上保举左右丞、左右参议和提学使,容尚书想留你在学部,又考虑到提学使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又想保你去外省任提学使,一时难以决定,就请你自己选择吧。”罗振玉听了很惊诧,说:“任命官员怎么能让堂官[6]和下属官吏来商量呢?我补参事官,已经觉得难以报答了,以后再有上奏保举的事,不要再提我啊。”半年后,容尚书又提此事,罗振玉再次拒绝了。容尚书以为第一次是罗振玉矫情,这次才相信罗振玉说的是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告诉罗振玉:“国子监丞这个官职,是个闲散的官,但是不是品学兼优可以为天下人楷模的人不能担任此职;国子监丞徐坊不想一直做这种地位不重要、事务不繁忙的官,早晚一定会升迁到他处,后任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不用再推辞了。”但是不久容尚书就生病辞官了,1910年唐景崇继任学部尚书,此事最终没有成。

第三次升官的机会。1909年3月,张之洞掌管学部,奏请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分科大学,让罗振玉担任农科大学监督。在商议大学官制时,罗振玉说:“我提议:农科大学监督不必定为有实际职务的官职,由本官兼任即可。”但是张之洞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最后定监督为有实际职务的官职,总监督是正三品,分科监督是正四品。这样罗振玉就官升一级。但是这个正四品官后来被漏掉而忽略了。到了上奏分科监督分别补任官职的时候,罗振玉做了监督,所以参事官空缺出来,学部为了奏请补充参事官空缺而查阅以前的奏章,才发现抄写奏折时漏掉了分科监督为正四品一项。学部尚书唐景崇为了避免自己受到议处[7],将错就错,仍然留罗振玉在参事厅,而农科监督作为兼任的官职看待。并且警告罗振玉不要告诉管部,怕管部一定要补奏更正,对他不利。罗振玉也为了避开升职的嫌疑,没有申辩。后来罗继祖回忆此事时评论说:“这虽是小事,但可见当日部中办事不认真,上下因循苟且成风的一斑。”[8]

这三次机会对于乐于升官的人一定会牢牢抓住的,然而罗振玉是无意做高官的人,而是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可以看出罗继祖的话“祖父是一向恬退,不汲汲求进的人”是事实。

【注释】

[1]学部:清末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2]译文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3]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4—65页。

[4]提学使:清末省级教育行政长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每省一人,正三品。总理全省学务,选用僚佐,旌别属官,管理驻防学务,聘用外国教员等事宜。

[5]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6]堂官:明清对中央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等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上办公而得名。

[7]议处:清代吏部对有过失的官吏拟定处罚办法。

[8]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