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爱国路山夫
路岯(1839—1902),字山夫,号笑逢,又称清虚道人,陕西周至人。他在北京出生,后来跟随父亲到南方读书,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叔父都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所以说他出身于祖辈都善于写文章的官宦之家。
他自幼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再加上聪颖、勤奋,进步很快,19岁时就在乡试中举,受到了当地人的赞扬。他刻苦学习,涉猎广泛,在诗文书画、金石碑刻、小学音韵、经史辞章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尤其是他的书法,师承何绍基、包世臣,风格浑厚精湛、变化无穷。1864年他因祖上有功而做了州判,在安徽做官,后来因为围剿捻军有功而升为知县,1871年被任命为直隶州知州。他在任期间能体恤民情、勤于吏治,但是因为他秉性耿直不阿,不愿意迎合上司而得罪了上司,所以在1876年被以“举止轻浮,办事任性”的理由而弹劾罢官,当时才37岁。
之后,他本来想回到家乡周至,但是因为两袖清风,做了10年的官都没有积累一点钱财,就投奔江苏淮安府的哥哥路崇了,所以在淮安城东北角定居。因为在清初名人边寿民的“苇间书屋”的西边,又因为仰慕边先生的人品,就把居室命名为“苇西草堂”。此后,他在淮安的26年间因品性高洁、正直豪爽而吸引了当地的刘梦熊、刘鹗、邱崧生等众多文人在那里相聚,影响很大。
1883年冬天,罗振玉在淮安结识了路岯,并因为仰慕路岯的学识和人品而拜他为老师,两人亦师亦友。
后来,罗振玉在《前安徽建德县知县直隶州用路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说,他们经常谈金石考订的问题,从早到晚,不管天气寒热都是如此。可见当时的罗振玉求学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还说,在那里,罗振玉也和刘梦熊、刘鹗、邱崧生、蒋斧等人一起拿出金石书画,相互品评娱乐,也偶尔痛饮畅谈,挥毫赋诗。路岯从容挥笔创作,宾主互相敬酒,尽情欢乐,路岯从来没有表现出客居他乡的艰难窘迫以及放纵自弃的神色,是一位安于现状、乐守本分的人。[1]
罗继祖说:“祖父在愁苦的时候,爱去跟朋友聚会,淮安的绅士和德高望重的人,如顾云臣、徐嘉、成饴、段朝端和路岯、邱于蕃等,时常相邀参加品评诗文、饮酒的聚会,地点不是顾氏的味蔬草堂,就是路氏的苇西草堂。”[2]
罗振玉说路岯是一位一生都有不平凡的志气的人。诗以言志,我们品味一首路岯在1899年除夕夜里写的一首诗:
守岁吾生六十回,屠苏循例且衔杯。
年从爆竹声中过,春在儿童笑里来。
朝野几人谋国是,海疆何计靖风霾。
解衣欲睡浑无寐,自拨传灯一寸灰。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路岯虽然60岁了,已经不做官23年了,但是他仍然关注国家的安危,为陷入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担心,臣在朝野,心怀家国,充分表露了他的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我比较罗振玉与路岯的书法后,发现二人风格相似,觉得罗氏的书法可能深受路岯的影响。杨吉平说:“罗振玉书迹,最常见的还是他的一手秀雅、风格内敛、字形修长的小行楷书。……罗振玉小行楷书不似古人规模,是否就学于路山夫等现代人,值得考虑。……这种小字用笔内敛,字形窄长,又呈上阔下窄之状,字与字之间很少连属,表现出严谨而冲和的特点。这种不激不励、中正儒雅的风格,恰是罗振玉一生做事认真、严谨、细腻、慎重,凡事讲究不过也不及的中庸儒家思想的真实反映。”[3]
罗继祖说,路岯是对罗振玉一生最有影响的师友。我想罗振玉从路岯身上不但学到了碑刻文字、书画鉴定、书法创作、吟诗作文等专业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也在他那里培养了爱国忠君、坦荡正直的品格。
二人的交往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教育学生要注意引导他建立正确的交友观,选择有优良品德、有才学的朋友,并好好向他学习。而作为教师,也要以自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效法的榜样,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步更快。二、朋友的正直、仁爱等品格和思想可以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交往中慢慢潜移默化的。
【注释】
[1]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2]译文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3]杨吉平:《中国书法100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