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考察书教制

第二节 日本考察书教制

1901年12月14日,罗振玉奉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总督之命去日本考察,除考察农业之外,还主要考察了教育事务。当时罗振玉是考察团的团长,成员有两湖书院监院刘洪烈和自强学堂教师陈毅、胡钧、田吴炤、左全孝、陈问咸等6人。这次考察共访谈了教育界的知名人士8人,其中请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讲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教育行政发展,每天听1小时,共听了7天。考察了学校11所,有东京的农科大学、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中学校、府立师范学校、私立女子职业学校,京都的第三高等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女子学校、美术工艺学校、济美寻常小学校。

这次共访问了68天,罗振玉每天晚上把凡是日本人重视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这些日记后来由他的老朋友张绍文抄写好,以《扶桑两月记》发表。翻阅这些日记可以发现,罗振玉每天都有记录,从没有间断,最少的一天写了17个字,最多的一天写了约1550个字。这个记日记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有了这个习惯,我们才能看到当时的教育考察资料。下面分享两则考察日记。

他1902年1月3日的日记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

我听人说,去年日本一所商船学校的学生毕业时,有几十个学生一起学驾驶轮船,结果没有行驶多远就沉没了,几十个学生都淹死了,这对于学校来说是很不好的成绩,然而后来这所学校招生时,报考的人数竟然比以前还多。由此可见日本人是勇猛奋进的,虽然遭到失败但是丝毫没有畏惧,这是值得尊敬也令人畏惧的。[1]

我想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学习。

1月16日的日记说:

我与冯先生回去拜访伊泽先生,伊泽先生又详细谈到了翻译书的事,他想汇合中日两国学人的力量翻译印刷教科书,并且要制定著作权法规。并拿出十几种教科书赠给我,并说:“中国人学习外语,日语学起来比较简单,而日本现在重要的教科书已经都有了,而且我们翻译这些书走的是个捷径。英语则不是几年可以精通的。”还说:“现在的中国不能忘记或忽略道德教育,将来在中等学校以上,一定要讲《孝经》、《论语》、《孟子》,然后学其他所有儒家经典书籍。”他说的话很有道理。

现在看来,日本人伊泽说的日语比英语好学,确实是实情。英语不是几年就可以精通的观点更是正确。日本人都很强调道德教育,而我们现在更应该好好学习儒家经典。他所说的3本儒家经典,恐怕现在很多研究生都没有认真读过。

罗振玉回国后,立即草拟学制[2],并呈交给了张之洞和刘坤一,他们都很赞同,准备在江鄂会奏中商讨,罗振玉在给父亲的信中说:“儿这次在湖北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接见了5次,在教育事务方面都很顺手了。让我在总督衙门教育事务处给衙门和各学堂的提调、教师、郡守和县令就教育事务演讲了10天,我所草拟的教育制度被准许在江督会奏上商讨,征求意见,看能否在全国实行。到了南京以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因为病倒了不能接见我面谈,让他的幕僚施先生传话,也很同意这件事。”[3]

罗振玉草拟的《呈两帅之学制》已经丢失,但是《教育世界》1902年4月第24期上刊登了他的《学制私议》,这篇文章能反映他的观点。其中的内容,罗琨、张永山整理后说:“全文共十二条,列有教育宗旨,义务教育年限,自小学至大学的学制,教育设置(包括学区、校舍、教学用具、学生、班数等),各种学校应立学科及其课时、教材,学校管理(包括机构、学费、规则及簿籍等),关于考试、毕业、名位及任用,关于图书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的设立,为贫民和工人设立简易学校,为盲哑人设立残疾人学校,提倡民间创立各种学会、商埠设商品陈列所,进行实业教育等等。内容十分具体细致,有的注明一时条件不成熟可稍事缓办,但必不可少。”[4]

罗振玉草拟的学制很重要,在近现代教育史上有开创之功,是他充分吸收国外教育制度之后结合我国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办学经验写成的,非常有价值。所以我们把他的《学制私议》全文转引在下面:

第一条 教育宗旨,其目凡三,列之如左(下):

一、守教育普及之主义。先教道德教育、国民教育之基础及人生必须之知识技能(即小学教育),驯而进之以高等普通教育(即中等教育),再进之以国家必要之学术技能之理论与精奥(即大学教育),循序渐进,勿紊其序。定小学前四年为义务教育。

二、守儒教主义,使学与教合一。(他宗教皆主神道福利之说,故宜教与学分。儒教主伦理致用,故宜学与教合。)

三、以本国语言文字为主,而辅之以外国文字。小学教育全用本国文字语言。至中学校始授外国语,为受专门学科之预备,专门教育然后以外国文字语言教授,但不得专尚外国语言。

第二条 定六岁至十二岁七年间为义务教育年限,于此期内必授寻常小学教育四年,不得违犯。

第三条 教育之阶级列左(下):

一、由六岁至九岁受寻常小学(亦称蒙学)四年,十岁至十二岁受高等小学二年。(将来必立幼稚园,以三岁至五岁为保育年限。此刻女学未兴,无保姆,姑缓之。)

二、由十三岁至十六岁受中等学四年,或受寻常师范学四年。

三、由十七岁至十九岁受高等学三年,或受专门学三年,或受高等师范学四年。

四、由二十岁至二十二岁入分科大学三年。

五、由二十三岁至二十七岁入大学院凡五年。

以上所陈,为将来正当办法。现为权宜之计,先立小学、中学、专门学校,令十岁上下者入小学校,二十岁内外者入中学校、寻常师范学校,但照以上所定年限增补习科一年,令补习高等小学校应修之普通学,而后入本科。三十岁内外中学校优、普通学略有门径者,令受高等学及高等师范及专门学,但须照前列年限加补习科二年,令补习中学校应修之学科,而后入本科,修学三年,至大学校则宜稍待再图之。

第四条 教育设置之事,分四端,分列如左(下):

一、学区 于京师立大学校外,以每一省为一大学区,立高等学校一(亦称各省大学堂),武备学校一,高等师范学校一(将来更须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姑从缓),高等农工学校各一,方言学校一,更于各府、厅、州、县每一处立师范学校一。又分每府、厅、州、县之地,约五百家立寻常小学校一,千家立女子寻常小学校一,二千家立高等小学校一(乡间则每一、二村落共立寻常小学一所,不问户口之疏密。将来学事盛,再议立高等小学校,今姑缓),万家立中学校一。先须预划定学区,逐渐兴办。至商埠附近之处,则须立商业学校(先立商埠,后及内地);矿产盛处,则立矿务学校;警察、商船等学校,则将来相宜立之。

二、校地及校舍 校地务须定于每学区适中之地,以便学童往来。校舍宜干燥轩敞,多设窗户,以通光气。教室中每人占地必在六平方尺以上。校地之制,有礼堂(设万岁牌及孔子木主,为诸生参谒及行卒业典礼之处,或别辟室祀孔子亦可),有宾舍,有校长室,有教员室,有舍监室(无寄宿舍者,则此可省),有学生聚集所(即将上教室时,于此听号钟之处),有休憩室(学生吃茶之所),有账房,有教室,有体操教场,有雨中体操场,有体操器具收贮所,有标本室,有理化器具室,有庖,有厕,有阍者室,有佣舍,有盥濯所,有饭厅,有自修室。于师范学校则有植物园(小学校或有之),农事试验场,有寄宿舍(小学校不设寄宿舍,女子学校则设之),将来更须于小学校设手工教室,今无教员,姑待之。

三、用具 学校用具中以桌椅为最要,与卫生大有关碍,必折衷东西洋学校用之桌椅,相中国人体段尺寸,而颁为定式。又于理化等教室学生座位,必用阶级式,令在后者之座位递高于前面者,以便观览。

四、学生及班数 小学校人数以五百人为满额,分为十教室,每五十人为一班,每班设正教长一人。中学校以上之学校人数班数略同小学校,相宜定之。

第五条 各学校之教科及每日教授时数,定之如左(下):

一、寻常小学校之教科八:曰修身,曰读书,曰作文,曰算法,曰习字,曰体操,曰地理,曰历史。每日教授时间四点钟。

二、高等小学校之教科十:曰修身,曰读书,曰算术,曰作文,曰图画,曰地理,曰历史,曰习字,曰体操,曰理科。每日教授时间五点钟。

三、寻常中学校之教科十一:曰读书,曰作文,曰伦理,曰外国语(宜定用一国语或日或英或德,但不得一校中用数国语),曰数学,曰历史,曰地理,曰理科,曰图画,曰体操,曰习字。其每日教授时间五点钟内外。

四、寻常师范之学科与寻常中学校同,而增入教育一科(中赅教育教授、管理行政等)。其每日教授时间五点钟内外。

五、高等师范分文理两科。文科分五门:曰教育,曰文字,曰外国语,曰历史,曰地理。理科分为理科、数学、博物学三门。其细目临时订之。

六、高等学校为分科大学之预科,分类六:曰理,曰医,曰农,曰工,曰法,曰文。其各科细目临时定之。(日本高等学校六,第一第二第四为医学预科,第三为法学、医学、工学预科,第五为医学、工学预科。今各省所设高等学或仅一科,或兼数科,相宜为之。又日本近来教育家有裁去高等学校、由寻常中学卒业即宜入分科大学以省岁月之说,则中国此时裁去高等学校亦可。)

七、分科大学分六门:曰法,曰医,曰工,曰文,曰理,曰农。其各科纲目等临时定之。

八、大学院之门类如前,乃研究科而非讲授科。此刻姑缓,俟分科大学开办后,再议定之。

第六条 关教科书之事列左(下):

一、奉《圣谕广训》为修身道德之纲领,令全国学校一律遵守。

二、将“五经”、“四子书”分配大、中、小各学校,定寻常小学第四年授《孝经》《弟子职》,高等小学校授《论语》《曲礼》《少仪》《内则》,寻常中学授《孟子》《大学》《中庸》,并仿汉儒专经之例,专修一经。其余诸经为高等及大学校研究科,不得荒弃,以立修身道德之基础。

三、依前列之教科目编译各教科书,悉以日本教科书为蓝本(以国体相近故,若西洋各国,则国体与中国颇异,不能仿用),或译用全书(如算术、图画、体操、理科之类),或依其体例编辑(如本国历史、地理之类),或译日本书而修改用之(如博物之类,宜改其与中国不合者),泐为定本,颁行各处,以期一律,仍随其教育之程度而时时修改,以谋改良。民间有编教科书善本,得由官鉴定,一律行用。

第七条 关教员之事列左(下):

一、培养 培养教员分三法:一寻常师范本科,二速成科,三讲习科。今定本科三年卒业,速成科二年卒业,讲习科五月至一年卒业。讲习科虽短期,然必全修教育各学,至普通学,则选三科以下,一科以上习之。本科为将来正教员,速成科为现在权教员。权教员之任用期,讲习科为五年,速成科为十年。

二、礼遇 教员所受礼遇:一、在校时,国家为任学费;二、教育有功,得相其劳绩而加俸金。(外国优礼教员,凡供职十五年以上年六十者,有退隐费,身后有遗族赡助费。今中国暂未能仿行,姑缓之。)

三、特别教员 普通教员外更须养成特别教员,如农、工、商业学校必附设农、工、商教员养成所之类。现在体操一门为中小学必修科,宜立体操传习所以养成之(三年至半年可卒业),此为急务。

第八条 学校管理之事列左(下):

一、职员 小学校职员,曰校长一人,事务员一人,教习、班长无定员。有寄宿舍之校则有舍监,无定员。(每校千人者,约舍监四五。)在中等以上之学校,则增书记。至大学校、高等学校之教官、职员等,则临时定之。

二、束修 自小学校起至大学校,必出束修,每月自半圆(小学校束修)起至三圆(大学及高等学校)止;惟师范生则不出束修及食宿费,以官费助之。又寻常小学为国家义务教育,理宜免束修,以公费任之;然此刻尚未能,且援日本之例,权行征收,随后豁除。

三、规则及簿籍 各学校必立规则及簿籍。规则遵定章订之,簿籍亦预颁式样。其种类,曰学则,曰生徒规则,曰事务内规,曰寄宿舍规则,曰家庭规则,曰休业中规则,曰教员修职簿,曰生徒籍,曰卒业生名簿,曰生徒体格簿,曰每学期成绩簿,曰报告书(由学校报告地方官者),曰学生请假簿,曰学生家庭通问簿。其形式别定之。

第九条 关考试及卒业任用等项列左(下):

一、考试 考试分三项,曰临时考试(随教习之意行之,无定期),曰定期考试(每年末行之),曰卒业考试,皆由教习主之,由校长核验。其考试之法,就其已授之普通学课书中发题征问,以试其学。

二、卒业 卒业考试及第者,在各地方小学、中学、专门、高等各学,由校长向督抚请文凭给之。在京师大学及高等、专门各学,则由管学大臣及礼部给以文凭。

三、名位 小学、中学、高等及师范各学校卒业者,依东西各国例,无授以名位者,但称某学校卒业生。至大学校卒业者,始授学士。(农科称农学士,法科称法学士,其他工、理、医、文各科仿此。)卒大学院业者,或于学务有功者授博士,今宜仿行。(在东西洋各国,小学卒业生,其阶级视中国之秀才;卒中学业者,视举人;卒高等师范及高等学校业者,视进士;卒大学业者,视翰林。今宜示天下以阶级,不必袭用秀才、举人之名,以别于科举之制。)

四、任用 卒中学业者,得为地方绅士;卒师范业者,得为小学校教习;卒高等师范业者,得为中学校、师范学校教习(教习有功者,得升校长及地方学务绅士);卒大学业者,由礼部考验文凭,就其所习授以官职。

第十条 关图书馆及博物馆等事列左(下):

一、图书馆 京师大学校及各省会各立大图书馆一所,各府、厅、州、县亦每处立一所(其规模可小于省立者),以藏中、东、欧、美新旧图籍,任人观看。凡欧、美所出新书及民间新译新著,购入以期完备。

二、博物馆 京师及各省各府、厅、州、县各宜次第创立,而先立教育博物馆,搜集关教育各品,以资考求。约分三部:一、家庭教育、幼稚园及小学校用具及其成绩(谓学生所作书画及手工科所作器物之类);二、物理、数学、星学、地学、化学、生理学、动物植物学之教授用具及标本、图画;三、实业教育用具及成绩品与图画之类。其观览规则临时订之。

三、植物园动物园 当于京师及各省会各立一所。此事稍缓办亦可,但必不可少。

第十一条 谋教育之普及,必须立简易学校、废人学校。其事项列左(下):

一、简易学校 此校所以教贫民及工人,其种类曰半日学校,曰夜学,曰七日学校(以教日曜日停工之各工匠等),可相地方之宜立之。

二、废人学校 为教育哑者以音乐按摩及手工之类,令残疾之民亦得自食其力,以免冻馁。此校虽未能即办,然亟宜经始,以救无告之民。

第十二条 关学会及实业陈列所各事项如左(下):

一、学会 宜导诱民间倡立各种学会(若实业若教育若美术之类),以谋学术之开进,但有违背道德、干犯法令及尚空谈而无实际者,不许设立。

二、陈列所 各商埠宜搜各种商品为陈列所,并购东西洋各国商品,以备参考。此为实业教育最要之事,或以公费创之,或劝民力为之,均可。

以上所陈,乃通国教育通制,本现在之程度立之,随后逐渐更改。至各学校设立时,当再拟细则,此不备述。

《教育世界》第24册。壬寅年三月下。[5]

这个学制12条4000多字的篇幅可谓非常详备,是罗振玉几十年来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考察日本教育的总结,在学制演变史上有重要地位,是我国近现代很早的学制草案,处于“壬寅癸卯学制”的酝酿阶段。杨千菊评价说:“罗振玉的教育主张和实践对《癸卯学制》的制订贡献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一历史事实一直不为人所知。……《癸卯学制》的最终出台,是建立在几部学制基础之上的,一是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仿照日本学制拟就《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二是张之洞在湖北办学时制定的湖北学制。《壬寅学制》与吴汝纶分不开,而湖北学制则与罗振玉无法分割了。”“张之洞的湖北学制体系虽然要比《壬寅学制》晚近三个月,而且是在上奏湖北学制之后才看到《壬寅学制》的。”“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又加上制订湖北学制的经验,修成《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光绪皇帝批准:‘著即次第推行。’”“罗振玉主持的《教育世界》积极参与了清末学制的酝酿、讨论、制定、发布的全过程。在译介日本教育制度法令及学制章程、专著,以及发表国内学制建设的研究性文章,组织学制问题的讨论等方面,不遗余力,对清末学制建设,尤其是对张之洞主持拟定的《癸卯学制》的影响颇大。……在晚清教育界,罗振玉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6]赵建民认为:“由张之洞主持制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其基本精神是依据他任命去日本考察的罗振玉的意见。”[7]钱曼倩、金林祥也认为:“对张之洞制订《癸卯学制》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的是罗振玉以及由他主办的中国最早的教育专门杂志《教育世界》。”[8]“《教育世界》对清末学制,尤其是癸卯学制的制定影响是巨大的。”[9]

从时间上看,《钦定学堂章程》是陈百熙在1902年8月15日颁布,因为《清史稿》记载“七月,百熙遵拟学堂章程”[10],陈百熙是在1901年接到清朝廷的任务的。至于他完成的时间,张洪萍认为:“从时间上推算,张、沈(引者注:该章程的实际草拟者)所拟学堂章程草稿大致完成于三四月份……为慎重起见,张鹤龄等人又参考了不少人的意见,不断地讨论、完善章程。据编书局分纂郑孝胥日记中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八日(1902年7月12日)薄午,至管学张冶秋尚书家,是日诸俊杰大会,盖拟定大学堂规制,将出奏也,故延诸人公议。”[11]而罗振玉的《学制私议》早在1902年4月就发表了,所以前者可能参考了罗振玉的文章。而且《钦定学堂章程》虽然是第一个颁布的,但是没有实施,而《奏定学堂章程》虽然是第二个颁布的,却是最先实施的。

综上所述,罗振玉对清末学制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抹杀的。直到现在,他的《学制私议》仍有启示意义。

我们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现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子,当时他认为:“将来必立幼稚园,以三岁至五岁为保育年限。”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完全符合罗振玉的预测,年龄段刚好是3—5岁。他认为“六岁至十二岁七年间为义务教育年限”,现在实行的大概是6—14岁为义务教育时段,比罗振玉设定的延长了两年。他认为中学的年龄段是“由十三岁至十六岁受中等学四年”,现在的初级中学大概是13—15岁,只是比他设定的减少了一年。

就师范学校而言,他认为每一个省都应有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我们现在每个省都有一所省级重点师范大学;他建议每个府、厅、州、县都设立一所师范学校,我们现在也大致是这样,每一个市都有一所高等师范学院,培养初、高中教师,县里也有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

关于各级学校的建设规划,罗振玉的规划也和现在的实际情况差不多,甚至现在有的学校还没有他的规划好,如有些学校就没有“标本室”。此外,他认为每个学校应该设有“万岁牌”和“孔子神位”虽不合时宜,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也有相似的做法,如悬挂国旗,很多学校都有孔子塑像,目的都是培养爱国情操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从课程设置看,他所说的中小学课程现在也都有,只不过分合和侧重不同,如现在中学有物理、化学、生物等3门课,而当时可能是合并为“理科”1门课;小学和中学都有习字课,说明很注重练字,而且在师范学校还有文字课,而我们现在的小学还有习字课,中学以上就都没有了,所以书写水平还不如以前,这是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借鉴的。对于外语课程的开设,现在也和罗振玉设想的一样,每人只学一门外语,大多是英语。

当时他认为学生应该每个月都向老师送酬金,义务教育可以免除,这可能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做出的。我们现在都没有这一项,但是为了表达对教师的敬意,每年教师节还有不少学生给老师送贺卡、鲜花。

在教科书方面,他很重视立德修身的教材,如把《圣谕广训》为修身道德的纲领,把“五经”“四书”作为教材分配到大学、中学、小学等各级学校,目的是打好修身立德的基础。这一点是值得现在各级学校借鉴的,现在各级学校很淡化传统道德教育,所以培养的学生道德观念薄弱。教育重才轻德,就必然会培养很多有才无德的、自私自利的人,同样对社会不利。这一点应当引起教育管理人员的重视。他还认为民间可以自编教科书,但必须要经过国家鉴定,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做的,各省可以自编教科书,需要经过教育部审定后才能出版使用。

关于教师待遇,虽然他知道以当时的国力不大可能实现,但是他依然认为:教师任教时应该由国家发工资,有了成绩要根据成绩增加工资,要向外国学习,优待教师,凡是教学15年以上而到60岁退休的都有退休费,去世后还要给他的子女赡养救助费。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现在115年过去了,教师的待遇仍然令人担忧。

关于考试,罗振玉认为应该有三种:临时考试、定期考试和毕业考试。后两种我们现在都有,现在的定期考试大多都是期末考试,升学考试也可以算毕业考试,但临时考试是没有的,与此相似的是平时表现情况,但是这种平时表现因为过于随意,不能称为考试。笔者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增加这个考试,罗振玉把这种考试放在第一的位置,可见他非常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期末和毕业的结果固然重要,学习的过程更为重要,所以罗振玉的看法是值得现在教育工作者参考的。

其他的主张如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简易学校(现在有夜校)、废人学校(现在叫特殊教育学校)也都在现在得到了实施。

从罗振玉拟定的学制可以知道,他目光远大,观点富有见地,考虑周全,可以给现在的教育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值得今天的教育管理者好好学习。

【注释】

[1]译文参考罗振玉:《扶桑两月记》,罗振玉著,文明国编:《罗振玉自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页。

[2]学制: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3]译文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6—57页。

[4]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42页。

[5]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167页。

[6]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编:《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暨中国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学术研讨会,北京,2009年9月,第715—718页。

[7]赵建民:《吴汝纶赴日考察与中国学制近现代化》,《中国近代史》,2000年第2期。

[8]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9]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1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4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2126页。

[11]张洪萍:《试论壬寅学制的实施》,《学术论坛》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