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最为要

第一节 道德教育最为要

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都强调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人,这一点罗振玉有过精辟的论述。

1901年9月,罗振玉在《教育世界》第9期发表了《教育五要》一文,他在第五条中说“修身为教科之首要”,他把“修身”放在教育目标最重要的位置。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儒家从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的“三纲八目”之一。“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观点来源于儒家的基本经典《大学》,书的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意思是:“大学”教育的宗旨是让人的内心美好的德性彰显出来、弘扬高尚的道德,使人改变旧的不好的品行,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完美道德的人。这里的“大学”是君子之学,是治国安邦的学问。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明白上大学的这一个重要目标,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罗振玉在《教育五要》中认为:“凡一切国民,无论才技如何优美,而德行缺然,如此人者有益于国家乎?有损于国家乎?此不待智者而知之。”就是说,任何人不管他才能多么高、技术多么好,但是,如果他没有道德,那么这个人会对国家有利吗?还是对国家不利呢?这个道理是没有智慧的人都明白的。在培养德行方面,以培养公德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反复教育学生:要时时考虑到公共利益,对于自己的亲人要相亲相爱,对于人民要仁慈。他又从反面说明:如果教育偏于技术,修身仅仅占一个学科,更有甚者不设立修身的课程,从长远看来,会培养大量的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这对于国家是很不利的。

罗振玉的办学原则是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是把德放在第一位。他在《教育世界》回答藤田丰八关于中国中小学课程的疑问时,列出了一个他拟定的课程表,这张表显示:先开设“修身”课程,具体开设情况是:6岁到9岁的普通小学课程内容为“童训讲话”,以后逐渐增加儿童容易接受的“本朝名人言行”;10岁到14岁的高等小学讲“外国名人言行”;14岁到18岁普通中学改授伦理课程,内容是从古今人物言行到伦理学。[2]可见罗振玉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贯穿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中。而且各个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讲授不同的内容,小学生就多讲道理并通过讲有道德的名人的故事来进行德性启蒙,中学讲授古代人物的言行,并讲伦理学,专门学习道德现象的起源、发展、本质以及道德规范。这种设置是很合理的,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罗振玉在《教育世界》1902年4月第24期上刊登了他的《学制私议》,其中第一条教育宗旨的第一项就说:“一、守教育普及之主义。先教道德教育、国民教育之基础及人生必须之知识技能(即小学教育)。”[3]可见他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

从道德素质出发,我们反观当下的学生,会发现很多只是重视知识、技能,不修身养德,所以才有为财弑母、为考试而跳楼的事件。参考罗振玉的观点,在中小学甚至大学设置德育课程很重要。应该讲授古今中外的有德行的人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更应该通过推荐、讲读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大学》《论语》《中庸》等各种经典著作,体悟美德的精义。

【注释】

[1]徐林旗主编:《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2]参考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38页。

[3]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