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秀才展志趣

第二节 考中秀才展志趣

1881年,罗振玉16岁了,开始学习写八股文。4月时,大哥和二哥去上虞县参加童子试(科举中录取秀才的考试),这个时候罗振玉只能写半篇八股文,也跟着哥哥去尝试参加这次考试。没想到到了杭州就喉病复发了,将近20天不能好好喝水喝粥,身体很虚弱。恰恰在这个时候,遇到孝贞皇后治丧,所以考试的日期改为6月,罗振玉才能够参加这次考试。让人想不到的是,学政张沄卿很赏识他的试卷,想把他录取为第一名,但是看着内容又不像是个孩子的手笔,于是拆开密封线看他的信息,发现才16岁,这一看更加怀疑了,他觉得一个16岁的孩子应该写不出这么老道的文字。于是在面试时拿着他的试卷让他当面讲解,罗振玉确实讲得不错,这才不怀疑他。张学政鼓励他说:“我每次都参加童子试的阅卷,还没见过一个秀才像你这样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但是啊,你年龄太小了,要有长远打算,不要急着考取功名。”最后发榜一看,罗振玉得了第七名,而他大哥才得了第二十四名!这样他就进入县学学习了。

这次出门不但考中了秀才,而且大开眼界。他更大的收获就是在杭州参观了郡庠[1],看到了宋高宗写的《孝经》刻石以及清代经学家阮元仿刻的《石鼓文》。他被这些深深吸引,而且还亲手拓了一套《石鼓文》。然后游览西湖,他又看到山上的唐宋人的题诗,忍不住用手轻轻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抚摸着,观赏了很久都不想离开,想买一份拓本但是买不到,感到十分可惜。

在一个名为醉经堂的书店里,他遇见了当时的会稽县的教官汪曰桢[2]老先生,当时他已经70岁了,是当时很有名的饱学之士,罗振玉主动向老先生问好,并请教了一些问题。没想到二人谈得很投机,汪先生觉得罗振玉很不错,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于是鼓励他继续努力,并把他辑刻的《荔墙丛刻》赠送给罗振玉。

此外,罗振玉还有收获,在旅馆里,他遇到了当时因收藏古砖而闻名的吴廷康[3]老先生,罗振玉向他请教了收藏的知识,并请求看看他的书,康先生说还没整理成书,但赠送给他4幅古琴拓本。[4]

在从杭州回家的路上,一天,他与他父亲的好友单恩漙同行,谈到杜甫、陆游的诗歌,单先生问他最喜欢哪些诗句。罗振玉说:“我最喜欢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陆游的‘外物不移方是学’‘百家屏尽独穷经’。”单恩漙很高兴,赞扬他说:“这个孩子不得了,有大志向,将来可不是用一个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就可以概括得了的人物啊!”罗振玉乘机请求他把陆游的诗句写成楹联帖子,单先生很愉快地答应了,于是这两句诗就成了罗振玉的座右铭了。[5]“外物不移方是学”的意思是只有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专心致志地读书,才算是真正的学习。“百家屏尽独穷经”的意思是抛弃百家的看法而深入研究经籍。可见相当于现在初中生的罗振玉的志向是专心地读经学之书,最终能经世致用、报效国家。

罗振玉这次考试收获很大,最大的还不是考中秀才,而是他得到了学政张沄卿,教官汪曰桢、吴廷康、单恩漙的鼓励和指点,看到了比书本上的内容更鲜活的东西——《孝经》刻石和《石鼓文》刻石,得到了《荔墙丛刻》和4幅古琴拓本。这不仅使他增加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收藏的爱好,为以后的学术活动奠定了基础。

这段经历对于他一生都是很宝贵的,我们得到的启示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作为学生,要多向长辈和专家虚心地请教和学习,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作为老师,应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从而多鼓励他。

二、在教学中,多利用鲜活的学习材料进行讲授,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最为重要。笔者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的时候,跟随著名古文字学家王辉[6]先生学习古文字时,他不但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古文字,而且还带着我们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并讲解了里面的铜鼎、瓦当、铜镜上的文字,我因此对古文字更感兴趣了。这比只在书本上看到的图片更真实、更清晰,更能培养学习兴趣。记得当时笔者颇有感慨地写了一篇观后感《一堂“鲜活”的古文字课——随王辉教授参观博物馆,学习古文字》,这篇文章被陕西师范大学“周秦汉唐文字研究中心”网刊载。

三、眼界要开阔,兴趣要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学问自然逐渐广博。

【注释】

[1]郡庠(xiáng):即府学,比县学高一级的官方学校。清代根据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社学。

[2]汪曰桢(1813—1881):字仲雍、刚木,号谢城、薪甫,浙江乌程人,官至会稽县学教谕,精于史学、数学、音韵学、天文、历法。著作有《二十四史日月考》《古今推步诸术考》《甲子纪元表》《万年书》《四声切韵表补正》《荔墙词》《历代长术辑要》《古今朔闰考》等。

[3]吴廷康(1799—1873):字康甫、赞甫,号元生、晋斋、茹芝等,安徽桐城人,工于书画,精通金石考据,著作有《慕陶轩古砖录》等。

[4]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5]参考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6]王辉(1943—):陕西高陵县人。现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字与先秦历史文化研究,著作有《古文字通假字典》《秦文字编》《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秦文字通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