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察科举写人生
对于科举,罗振玉的看法与哥哥罗振鋆的不同。哥哥认为要振兴门户非得从科举下手不可,所以狠下功夫。而罗振玉似乎对科举不抱有多大的期望,他认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与否完全操纵在人家手里,只有潜心做学问才由自己掌控,学到的知识和研究的成果别人是抢不走的。
从罗振玉的看法可以看出,当时罗振玉应该看透了科举考试,或许他得知当时的徇私舞弊现象很严重,贫寒饱学之士屡考不中,所以就认为无钱无势的人很难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但是父亲罗树勋却说以前让一个盲人算命先生给罗振玉算过,那个人算得很准,他说罗振玉有做官的命,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为官。所以一直坚持让罗振玉参加科举考试。罗振玉为了安慰父母,就同意了。在1882年与哥哥一起去乡试[1],结果兄弟俩都没有考中。
1882年乡试后,罗振玉在返回的路上临时决定绕道到江宁看父亲,在书店里见到一套《皇清经解》,他十分感兴趣,因为书里汇集了清代学者们对经书的见解,共188种,1000多卷,还是阮元辑刻的,他没钱购买,就告诉了父亲他想买,父亲见他有这个兴趣,很高兴,当即表示支持,就出了30千钱买了给他。他得到这部书十分欣喜,就像得到了一个宝贝似的,天天读书,还制订了读书计划:每天读三册,一年读完。他在一年内把这部书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研读了3遍。后来他在《集蓼编》回忆说:“我听前辈说过:读书应该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每一个字都不要忽略。”“对于那些观测天象以确定时间的书、古代天文历算之书,我虽然读了不明白,但是也勉强理解一些。我现在稍微知道了一些读书门径,大概也是因为那时读了《皇清经解》这部书。”[2]
当时,罗振玉读书的时间不像现在这样,他是白天为衣食而奔走,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即使白天很劳累,他也会每天准备好两盏灯的油,总是当灯油用完后再睡觉。这时他就听到鸡叫声了,然后睡1个小时,这样由于睡眠时间太少,一年后就得了严重的失眠症。后来在1884年娶妻之后生活有了规律,失眠症才渐渐痊愈。
娶妻生子之后,他是这么读书的:当时只有一丈见方的书屋,放了一张小床榻,每天晚上就在这里读书,他妻子范氏先帮他整理好书桌,然后在旁边缝衣服,儿子哭了就去哄哄,他总是在夜里12点左右睡觉,妻子也一定为他整理好书、铺好被褥,才去陪儿子睡。妻子和儿子在他读书时往往都不说一句话,怕妨碍他读书。
有了贤妻的大力支持,他读书进步很快。为今后的学术之路打好了基础,从此进入了治学领域。
求学时期的罗振玉也可能受到了大哥罗振鋆的影响。《永丰乡人行年录》中记载,大哥罗振鋆常说:读书人处在贫贱的境况中,应当奋发图强。所以罗振鋆全力以赴准备科举考试,到了20岁之后才开始留意训诂名物,认为读书一定要先识字,而识字最重要的是辨别正字和别字,辨别正字、别字最重要的是要熟读《说文解字》以及多看唐代以前的碑帖,所以常与罗振玉租赁碑帖来读。[3]
罗振玉的读书过程是从读经史之书开始的,后来深深地感受到古碑刻对经史的考订意义重大,所以非常重视碑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他首先校勘了王昶的《金石萃编》160卷,这本书收录了从秦代到宋代的碑刻多达1500种,内容包括铭文、考释、前人题跋、按语等,十分丰富。但是有一些讹文、误字和漏字。当时因为他们没有碑刻拓本,又没钱买,就租赁拓本用来校勘《金石萃编》。
那时,有一个山东碑帖商人刘金科常常带着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的碑刻拓本来到淮安贩卖,如果租赁需要每一份付款20钱。罗振玉从1883到1885年间共租赁碑刻拓本800多通,因为太多,他就与大哥罗振鋆一起研读校勘。他们二人各自在自己的屋里挑灯夜读,双手十指都被染黑了,然后再摸摸脸,脸也黑了,两个人见面时相互一看,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这样,他大哥写成了《碑别字》一书,共5卷。后来,他大哥去世,他让儿子罗福苌接着增补,作《碑别字补》5卷。而他完成了《金石萃编校字记》,内容是对照碑文把《金石萃编》失收的字补充上去,把讹字、误字都改正过来。他还把孙星衍、邢澍合著的《寰宇访碑录》中的讹误修改过来,作《寰宇访碑录刊谬》1卷,在28岁时又写了《补寰宇访碑录刊谬》1卷和《再续寰宇访碑录》2卷。这些都是对前辈的观点进行修正和补充的书。
他还在1884年写成了两部有分量的书《读碑小笺》和《存拙斋札疏》。《读碑小笺》是以碑刻证经史之书,收录了笔记99条。值得说明的是他订正的书很多,有《说文解字注》《集古录》《金石录》《中州金石记》《字汇》《正字通》《宝刻类编》《授堂金石跋》《关中金石记》《曲阜志》等20多种书。这说明他当时就已经读了很多书,而且能够融会贯通。《存拙斋札疏》是他对经典中语言文字进行的考订的汇集,比如他证明《论语》“温故而知新”的“温”本字是“蕴”字。清代经学大师俞樾看了这本书却误认为罗振玉是本朝有名的老前辈,还在他的《茶香室笔记》中摘引了好几条。可见罗振玉的学问和文章水平是多么高深。后来,有人把这本书送给江宁的著名学者汪士铎[4]看,汪先生评价说:“这本书还没有一卷的内容,但是很多地方考证得很精辟翔实。”“作者虽贫寒,但是刻苦著作,年龄才20岁,就已经成果显著,可见他是年轻人中少有的德才兼备之人!”
他大哥罗振鋆在1882年和1885年参加了两次乡试都没有考中,却在1886年得了流行性传染病而死。这使他非常伤心,也影响了他对科举的看法。
1888年,罗振玉又遵从父亲的命令跟随山阳县杜秉寅[5]学习写八股文,期间,他写了一篇得意之作,语言文字运用得很好,得到了杜老师的表扬,但是这篇文章有一个致命伤就是不符合八股文的规范,从此他对科举丧失了信心。这一年他本不想考了,但是父亲命令他去考,他就勉强考了一次,果然没有考中。从此,罗振玉不再存有侥幸的心理参加科举考试了,而是专心做学问。
后来,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评价说:“罗振玉三十岁以前的将近二十种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有刻本行世。那些著作内容极为广泛。而他的治学谨严,考证精审,是承乾嘉学者们的学术风气一脉而来的。当他青年时期,海内宿学鸿儒如江宁汪士铎、德清俞樾,都以耄耋之年,久享盛名,他们都对罗氏二十岁时所写的《存拙斋札疏》颇为重视。汪氏亲为撰《跋》,俞氏采取其中精语入《茶香室笔记》。可见,罗振玉在很年轻的岁月里,就已经成为清末学术界的知名人物了。”[6]
罗振玉从科举之路到学术之路的转变无疑是正确的。在那个大家都走科举之路的时代,罗振玉选择这条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符合他儿时的“外物不移方是学”“百家屏尽独穷经”的志向。他多方问路,尽管走得很艰辛,但是进步很快,成果也多。如果罗振玉走上仕途,那么我国可能就少了一位国学大师。
他的这段经历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只需要师长的引导,更需要自己去多接触和用心学习。罗振玉接触的专家多,各种兴趣自然容易培养起来。除了上课学习之外,学生应该在某些有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学习,这很可能对于他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在学校进行系统的训练,而且需要在校外多向有学养的人士学习,还要多下功夫,在有兴趣的方面长期坚持,这样更有利于取得优异成绩。
三、大学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引导青年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现在,很多老师不讲人生规划,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们也没有长远打算,毕业后就会迷茫了:人生该怎么走?哪条路适合自己?这可以顺着兴趣的方向去寻找。其实,每个人对适合自己的道路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一开始觉得某条路可以,但是实际情况却像罗振玉在科举中一样,失败后再慢慢摸索到合适的道路上来。
四、在读书、治学方面,如果要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像罗振玉那样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地多读书、勤钻研。19岁的罗振玉能取得让几位清代大师都称赞的成绩,是他在广读经史典籍的基础上,查阅20多种书,对经典中语言文字一点一点地考订的结果。著名教育家、音韵学家、书法家胡安顺[7]教授常说:要多买书,多读书,读过多少书,学问就有多大。
【注释】
[1]乡试:清代的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第一关,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在农历八月举行,乡试考中就称为举人。乡试是最难的一关,据记载,大体上是100位秀才考上1个举人。
[2]参考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3]罗继祖编:《雪堂类稿·永丰乡人行年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4]汪士铎(1803—1889):原名鏊,字振庵、梅村、晋侯,号悔翁、芝生、无不悔翁,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清代地理学家和文史学家。著作有《汪梅村先生集》《南北史补志》《水经注图》等。
[5]杜秉寅(1854—1923):字宾谷,江苏淮安人。清代拔贡,历任知县、知州,民国时期山东有影响力的官僚之一。
[6]张舜徽:《王国维与罗振玉在学术研究上的关系》,吴泽主编、袁英光选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13—414页。
[7]胡安顺(1949—):陕西商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文学院古汉语教研室主任、西北方言与民俗中心研究员、国际汉语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音韵学、春秋左传学研究,著作有《音韵学通论》《春秋左传集解释要》《古代汉语》《十三经辞典·春秋左传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