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所见刘铁云

第四节 英雄所见刘铁云

刘鹗(1857—1909),谱名刘震远,原名刘孟鹏,后更名为刘鹗,字云抟、铁云、公约,号老残,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清末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后来迁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区)。

刘鹗青年时期拜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为师,主张儒、释、道三教殊途同归,精通算术和地理。修习研究医术和水利。曾经在上海行医,后来转向商业。终生主张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致力于创办实业和投资教育,目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标。他的著作有《历代黄河变迁图考》《铁云藏龟》《铁云封泥》《老残游记》《铁云诗存》等。其中《铁云藏龟》是最早公布甲骨卜辞的著作,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文献。它是这样写成的: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跳井殉国,刘鹗买下了王懿荣的甲骨,并派人到小屯等地搜集,最终得到5000多片,在罗振玉的建议和帮助下经过初步的整理写成了《铁云藏龟》。此外,《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影响很大,自不必多言。

1888年黄河在郑州决口,他就进入河南巡抚吴大澂幕府,协助治理黄河,因为治河有功,名闻全国,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以知府的官职来任用他。在北京时,他上书修铁路、采煤矿。1897年,受外商经营的福公司的聘用,担任开采山西煤矿的经理。后又曾参与制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谋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煤铁矿,成为外商的经纪人。因此受到守旧派的攻击。1900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以低价购买了联军所掠夺的粮食,用来救济北京的饥民,救活了很多人。然而1908年清朝廷以“私售仓粟”的罪名把他放逐到新疆充军,1909年在乌鲁木齐病逝。

罗振玉与刘鹗之间还有两段佳话。

首先,二人在治理黄河方面的看法不谋而合。在1888年郑州黄河决口的时候,山东人民也多年饱受黄河泛滥之灾。1891年,罗振玉听说山东巡抚幕中有人主张用贾让“不与河争地”的办法,拿全国赈济灾区的捐款协助官款购买农民的地,加宽河道。他感到很震惊,因为河道已经加宽了,再加宽河道,就会贻害无穷。于是写了五千多字的《治河论》这篇驳议文章,本来想投到报社给当政者敲响警钟,但后来这篇文章被刘梦熊看到,被寄给正在山东河工任下游提调的弟弟刘鹗。刘鹗读后非常惊喜,因为罗振玉的主张和他的意见非常吻合。于是把他自己写的《治河七说》送给罗振玉,并写信说:“您的观点与我的观点一致的地方很多,十个里面就有八九个,现在的人都是一群瞎子,在争相实践放宽河身的观点,想不到天下还有像您这样的明白人啊!”[1]两个人虽然没有见面,但已经是通过诗文结交的朋友了。后来,收买农民土地的事没有结果,而河患也平息了。应该说罗振玉的治河主张对刘鹗的看法有很大的支持,至少坚定了治河的方向。当时任山东巡抚的张曜知道这件事后想招罗振玉入幕,然而罗振玉因为当时不方便离开家就谢绝了。

其次,二人都预测日本会进攻我国旅顺和大连。1894年,日本和朝鲜有了国际争端,中国把朝鲜当作藩属国,所以出兵帮助朝鲜,最终中日开战。这时刘鹗回家守孝,两人才第一次相见。他们讨论了中国大事,罗振玉看了《陆海地图》后认为:日本人对我国的地理形势非常了解,可能会在战略上实施“避实就虚”的策略,表面上攻击山海关,而实际上避开了这里,在我国的旅顺和大连这两个薄弱之处进攻。那些朋友都认为不会这样,只有刘鹗与罗振玉的想法相同,后来日本果真这么做了。1915年,罗振玉在《五十日梦痕录》中还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

当时各军队都在利用山海关这个险要地形坚守防御,目的是保卫北京。我说:日本人对我国的事非常熟悉,恐怕他们会表面上去攻打山海关,而背地里攻打旅顺和大连,目的是把我国的海军歼灭,这样我国就在全局上失败了。朋友们听了我的看法都认为不会这样,当时您(刘鹗)的哥哥还拿法越之战中法国将领的话来证明,他说旅顺和大连很难攻下。只有您的看法和我的一致,担忧旅顺和大连会很快被攻陷。后来,没多久我们的话竟然应验了。于是朋友们都拿我与您相比,说我们俩智慧都一样高,傲慢起来也很相近。[2]

可见当时罗振玉不但关心时事,而且还能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按说,罗振玉的地理和治水的知识、能力都不如刘鹗,但是他能够两次提出正确的见解并与这方面的专家刘鹗的看法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由此也可以知道罗振玉见多识广,目光敏锐,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甲骨四堂”中的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的甲骨学成就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刘鹗的影响。罗振玉曾经在《五十日梦痕录》说:“我能知道有殷墟文字,确实是因为丹徒的刘鹗先生的介绍。”[3]后来随着二人友谊的加深,竟然成为儿女亲家。

这段友谊可以使我们知道:由于好朋友在平时交往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两个人往往会在思想上很相似。人们常说,看人可以通过观察他朋友的行为来了解这个人的思想和品质。这个观点的根据可能就在这里。

【注释】

[1]译文参考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2]译文参考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3]译文参考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