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整吏治邱崧生

第二节 欲整吏治邱崧生

邱崧生(1858—1905),江苏山阳[1]人,字于蕃,又字海几,号啬庵,后改名宪。著作有《邱氏家集》《山阳邱氏文徵私记》《高先生行状》等。他家是从明朝初年由浙江宁波搬迁到淮安的,到了清末已经是五六百年的老户了。

邱崧生出生在一个诗礼世家,清初出了几个在文学上较有名气的学者。他青年的时候,家境不错,后不善于治家,家道慢慢地衰落了。但邱先生有抱负,罗振玉说:“那个时候,国家确实是多灾多难,所以大家喝酒到兴头上就谈论当时发生的大事,邱先生您最为愤怒,您说:‘要治疗当时社会的弊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整顿官员的不良作风,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与告诫。本来亲民的官员一个个都变成了放纵欲望、败坏法度的魔鬼了,现在已经堕落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我仔细想过,自己打算做一个县令,做好赏罚和教化工作,树立全国清官的典范。’您平时就多么渴望做一个好官啊……庚子年的夏天,您因为家庭贫困想做官养家,打算拿出自己的管理办法到首都附近地区谋求一个官职,我想您这次可能要实现终生大志了。后来,我一问才知道您非常灰心失望。到了今年夏天,您更加贫困而且生了病,打算回到淮安老家,我们在吴淞江下游近海处的沪渎偶然遇见……没想到您没过几个月就突然去世了!”(《墓志》)[2]

在淮安的时候,邱崧生不仅和罗振玉谈治学,而且给予罗振玉不少经济上的帮助。罗振玉大哥去世的时候,罗家过得非常艰难,他听从祖母的话,把祖产卖掉一半还了急债,罗振玉才能够脱身到外面谋生,但是当时米价很低,田地也不好卖,罗振玉想通过父亲在外面寻求一个职位,但没有找到门路。后来,还是经过邱崧生推荐,在1890年到了山阳县刘氏书馆做了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到工资约白银20两。1893年又到邱崧生家做私塾老师,1894年又到了刘家,教刘梦熊、刘鹗的孩子,那时一年的工资增加到了白银80两。这对于当时满是外债的罗家是一个很大的帮助。由此可知,罗振玉走出家门的第一步就是在邱崧生的帮助下迈出的。

罗振玉与邱崧生的交往经过,可以简要整理如下:

1888年,罗、邱订交,罗振玉得到了山阳阮葵生的《风雅蒙求》稿本,并拿着这本书让邱崧生和路岯看,邱、路二人都作了序和跋,三人凑钱把这本书刻印了。

1889年,夏天,罗振玉拿他所藏的明代仿宋代庆元晁氏宝文堂本《具茨集》赠给了邱崧生。

1890年正月,邱崧生推荐罗振玉到山阳县刘梦熊的刘氏私塾任教。

1891年,有一个姓李的人收藏了五代时期杨吴李涛妻志石,此石是在扬州浚漕渠得到的,后来这个石头转移到了邱崧生家里,罗振玉与蒋斧亲自拓印了石头上的字迹。这一年他们经常在一起写诗,一人写一两句,连缀起来,这样几人就可以合作一首诗。

1892年,罗振玉妻子因病去世,在他很悲痛的时候,邱崧生等人经常拉着罗振玉去喝酒作诗,这样帮助他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时光。罗振玉当时写了几首诗,其中就有一首诗写给邱崧生的,即《闷坐书怀呈邱君蔷庵》。

1893年,罗振玉到山阳县邱崧生家里做私塾老师。

1894年,罗振玉又通过邱崧生到刘鹗、刘梦熊家里做私塾老师。

1895年,罗振玉给邱崧生写了两首七律诗《有感事步邱蔷庵韵》。

1898年,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东文学社,推荐邱崧生做校务工作。

1905年,邱崧生去世,罗振玉为他写了墓志铭,写出了邱先生的志向。

罗振玉在邱崧生的帮助下走出家门,做了4年私塾老师,不但有了经济来源,而且积累了教学经验。邱先生还帮助他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当然,后来罗振玉为求报恩还赠给他一本书、写了两手诗、聘请他在上海工作,还为他写了墓志铭。可见二人的友谊是真挚无私的。

罗振玉从邱崧生这里也可能萌生了做典范清官的理想,也可能有完成邱先生的遗志的想法。管理方法应该也学到了不少,为他后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段友谊给我们的启示有:一、真挚的友谊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往往是互惠互利的;二、友谊的培养和维护是需要一方首先用真诚的心付出的。

【注释】

[1]山阳:现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在民国以前称山阳县。

[2]译文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