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日本望平齐
1900年,罗振玉被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任为湖北农务局总理兼湖北农务学堂监督,在整顿农学学堂过程中展示了他的农务管理才能,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和信任,从此踏上了仕途。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张之洞的幕僚汪凤瀛,汪氏在罗振玉请求拨款这件事上暗中阻拦,所以使罗振玉几次想见张之洞都没有见到。
慢慢地,罗振玉发现:学堂整顿好了,而它所在的大环境却是乌烟瘴气,他在湖北见到的大小官员,对张之洞表面上都是阿谀奉承,而背地里却讥刺[1]诽谤他,官场上这种阳奉阴违的习气与作风难免会影响到教育上来,学堂之中虽然可以暂时避免,但是如果官场的官僚主义和阳奉阴违的做法无法根治,那么学校也会再次变坏,也必然使罗振玉无法施展拳脚,他想在湖北做出一番事业的理想也就无法实现。罗振玉也不想与这些官员交往,内心非常厌恶他们的行为,所以在1901年就坚决找张之洞辞职了。
从官场规则来看,也可以说作为农学专家的罗振玉对于清末官场还是很不适应的。
张之洞在1901年任命罗振玉为江楚编译局副总纂,之后,罗氏就在这一年的12月14日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之命到日本考察农业教育。在1902年2月16日到达日本长崎,参观了长崎农事试验场,当时正在试种大麦、小麦,划分的畦子很好,安排得井井有条,又参观了柑橘园、温室、分析室等。这是他第一次去日本考察农业的大致情况。
第二次去日本是在1909年,罗振玉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奉命考察日本农业。根据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记载,这次考察从6月底到9月,共用了两个多月。主要考察日本的农科大学教育和财政。接下来,我们看看他第二次去日本考察农业教育的经过。
7月3日,罗振玉拜见了京都大学校长菊池大麓。菊池说:“我们这里的学生在大学只学三四年,而真正的治学是在毕业以后。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教师,凡是新理论、新观点都要学习参考,教学的时间就是治学的时间。后面还会增加一些社会阅历,所以当时的大人物都出自京都大学。而现在贵国的单位在大学毕业后,大多不根据他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授予职务,而是随便安排,这样即使是这名学生毕业时的成绩很高,他也会渐渐地把所学荒废了。”这些话至今也值得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工作者深思。现在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用不到,而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和能力在大学里又不教不培养,这就造成了财力、物力、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对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大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见到了藤田虎次郎、桑田骘藏、狩野直喜、富冈谦藏等知名学者,见到了已经回国任教的藤田丰八。
7月14日,到札幌参观农科大学时,罗振玉去拜访校长以了解设备投资情况和经费来源情况。校长佐藤昌介说:“这些设备经费在投资时预计是30万,现在已经用了60万了,每年所用的经费都有20万。这些经费的来源是文部省和农场收入,各占一半,至于临时费用则难以确定确切数字。”还认真参观了一个普通教室、两个化学实验室、一个林业学教室,每个教室旁边附有器械室、教员室、藏书室、植物标本室。他们所藏的植物标本多达50000种。而且这所学校的实习树林有3个,且相距很远。
7月15日,又去这个农科大学参观养蚕、昆虫教室,第一、第二农场,制乳室,农具室,水产教室和标本室。还跟随山东留学生去看山东沂水县发现的三叶虫化石。还会见了华侨来了解日本的农租、税务以及开拓北海道的开荒费和缴税的规定。下午,跟随八田博士参观真驹种畜场,八田是一位日本动物学家,这个种畜场始建于明治九年,规模逐渐扩大,所有的种畜比如牛、马、羊、鸡等,都很好。那种母牛产犊已经7月还能每天产奶一斗二升。
7月20日,参观驹场大学。也是先询问建校的投资和经费来源,对方回答说:“每年15万银元。临时费每年用由文部省支出,不能统一。”参观了农科教室、林科教室、林业产物实验所、养蚕室、农具场等。21日,观看农艺化学讲堂和兽医讲堂、图书阅览室等。[2]
8月11日,考察完毕回国,罗振玉马上积极筹办京师大学堂农科。当时的办公场所是北京马神庙某个驸马的旧府,他就职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划拨西直门外钓鱼台的土地来建设新校区并建试验场,不论严寒酷暑,多次到现场检查指导施工。直到1911年秋天才建成,这就是现在的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3]
罗振玉两次去日本考察农业科学教育,对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农学及农业科学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和深入了解。这些经验直接应用到了创建现代农业大学的过程中,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直民评价说:“在近世中国农技史有关问题的探讨中,罗振玉在农学方面的活动是不能不提及的。董作宾为罗振玉撰写传略,说罗振玉毕生殚力治学,著述等身。在学术贡献最大的事项上提到五条,一是内阁大库明清史料的保存;二是甲骨文字的考订与传播;三是敦煌文卷的整理;四是汉晋木简研究;五是古明器研究的倡导。实际上,罗振玉在兴办农学会、主编《农学报》、著述编辑农书、兴建农科大学堂,在中国参与开拓现代农学,其业绩与上述五项是不相上下的。”“像罗振玉这样三十岁立志学农,在当时农业科学、教育、报刊、译书、撰著,下过十多年工夫,同时在农业学术上达到较高造诣的,尚属不多。”[4]
回顾罗振玉从事农业科学的教育活动,从1896年创办“学农社”开始,到1909年为止,罗振玉奋斗了13年。也就是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兴农,前后下了十几年的功夫,在学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对开拓中国现代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大力发展农业就需要更多的像罗振玉这样的既有文化又有事业心的农业工作者,我们要学习他兴农报国的志向,学习他迎难而上的勇气,更要学习他普及农业科学的坚持、创建一流农业大学的努力。
【注释】
[1]讥刺:指嘲笑讽刺。
[2]以上参考罗继祖:《雪堂类稿·永丰乡人行年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7页。
[3]参考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8—29页。
[4]杨直民:《中国传统农学与实验农学的重要交汇》,《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