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校风兴鄂教

第三节 整顿校风兴鄂教

1900年秋天,正在筹措学农社和《农学报》经费的罗振玉突然接到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电报,说请他去武昌任湖北农务局总理,罗振玉回电报说,现在报馆太忙不能离开。但是张之洞一定要让他去,两天内发3次电报催促他去武昌上任。

罗振玉觉得不好拒绝了,于是打算到武昌见张之洞当面辞谢。由于经费不够,那时学生已经毕业了,他想暂时停办学农社,把《农学报》报馆的事务委托给沈纮[1]办,就动身去湖北武昌了。

见到张之洞之后,张之洞问他坚决推辞的原因,罗振玉如实回答:“张大人,臣不是不想做这个差事,只是我一个人在上海负责学农社和《农学报》报馆,现在不仅事务繁忙,而且经费短缺,我正在为经费的事忙得焦头烂额,经过我们研究,我决定编一套《农学丛书》印刷100套销售,不但可以方便研究农业科学的人学习,而且还能解决资金的问题,如果这事不办,学社和报馆都难以生存啊,所以还不便担任农务局总理一职。”

张之洞问:“100套《农学丛书》可以卖多少钱呢?”

他回答:“大概能卖到5000银元[2]。”

张之洞又问:“这个印费需要多少呢?”

他回答:“需要2500银元。”

张之洞说:“你的农报馆的经费,是个小事,我会帮你的,5000银元至少可以印200套,你就印200套吧,书印好了以后,我会训示各个州县购买这些书,你不要再为这些事发愁了。现在我想麻烦你帮忙治理湖北省农务局,这个农务局已经成立3年了,还建了一所学堂来传授农、桑两门课的知识,总办[3]那个观察[4]啊,不明事理,派了一个候补县丞[5]担任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最近,那个候补县丞坚定地告诉我说:这个学堂的学生个个萎靡不振,教师上课不用心,上课时只想着办法要钱,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学堂关了。我想啊,国家的经费和学生的大好时光都应该珍惜,所以请你来这里任农务局总理兼任这个学堂的监督。你今天就到任办公吧,详细调查一下情况,尽快弄明白告诉我。”

他赶忙推辞说:“张大人,我恐怕难以胜任啊。”

张之洞告诉他说:“您就不要再推辞了,我觉得这事只有你能胜任了,努力干干再说吧。”[6]

这样罗振玉就不情愿地做了湖北农务局总理(相当于农业厅厅长)和湖北农务学堂监督。

罗振玉出去后,刚好见到那位原湖北农务学堂监督汪凤瀛[7],当时已经改任幕僚[8]了,汪凤瀛让罗振玉去他屋里,说:“张总督是很急切地盼望您来任职的。您这次来,应该先办理农务学堂的事。这个学堂里的学生都是败类,没有什么前途的。你应该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使它停办,而张总督现在还犹豫不决呢。您刚到,不知道其中的情形,所以我就告诉您。”

罗振玉问他:“您在那里担任了几年监督呢?”他回答:“3年。”

罗振玉心想:难道这个学校不好的校风,就是他造成的?而他竟然侃侃而谈,丝毫没有一点愧疚的意思,感觉这个人真有些怪异。

于是又问他:“学生都没有培养前途,那把我叫来,就是为了把学校弄停办吗?”他说:“不是,不是,张总督还把全省的农政交给您治理呢。”

罗振玉说:“这个农务局既有总办,又有总理,你们不嫌多余吗?”他说:“是啊,因为张总督认为那个总办桑宝不懂事理,所以专门让您来担任。不免去他总办之职,是因为您现在的身份是诸生[9],您给朝廷上报公文比较麻烦,所以除了上报公文时用他的名字,其他方面不会让他干涉您的事。而且总督还想给您捐候选知府呢,让您留到湖北工作,等您有了这个头衔,那个总办就可以免去了。” 罗振玉听后大为惊讶,于是托他代自己告诉总督不用捐知府,他却主张一定要捐,于是罗振玉说:“我以前捐过候选光禄寺署正一职,可以告诉总督不用再捐知府了。”他说:“这样就更好了,我一定回去向总督报告这个情况。”结果第二天公文到了,上面的职位还是“湖北农务局总理”。这还是嫌罗振玉官职卑微的原因。这样罗振玉才知道:那个总办是只挂名吃空饷的,这个原监督恐怕也没好好干。

罗振玉感受到这里隐藏的情况还有很多,要把学堂治理好,一定要把实际情况调查清楚。

到任第三天,罗振玉就到了湖北农务学堂,一位姓李的收支委员拿着人员花名册来,罗振玉一看,教师是农科、桑科各两人,翻译有4人,学生共有70多人。于是觉得学生很少,而翻译人员太多。于是他先接见教师,教师都说:“久仰先生大名,现在先生来这里指教,我们非常荣幸。以前学堂的监督汪凤瀛和总办桑宝我们都难以见到,有事都得让收支委员转达,非常不方便,感到很苦恼。以后能让我们直接说吗?”罗振玉答应了。又接见翻译人员,4个人之中有3个是年轻人,是使馆的学生,能说日语,但是不懂中文,都是轻浮又油滑的人;另外一个翻译年龄较大,略懂汉语,是个很阴险的人。又接见了收支员李寿卿,是河南人,说话很粗俗。还有一个收支员是张之洞的老乡侯某,是一个挂名拿俸禄的人。过了一会,总办桑宝来了,并带着学生一起来见罗振玉。桑宝60岁左右,说的都是一些奇谈怪论,让罗振玉感到很意外,心想:怪不得张之洞认为他是个不懂事理的人呢。

之后,罗振玉一天接见一名教师,并亲自上教室检查教学,一个班一个班地接见学生,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管理者以官僚主义作风治理学校,他们高高在上,不接触教学实际,只是听那个收支员李寿卿的汇报来办事,这样那个李寿卿就可以一手遮天,掌握了大权。他托名冒领薪水,却向张之洞诬告说教师不好好教学而只想着办法要钱。

罗振玉询问日本教师:“为什么学生入学3年了还不能直接听日语课?”他回答:“原监督觉得第一年的课表中日语太多了,说已经有了翻译人员,就不必再重视日语了。我们不便违反命令。我们很希望以后再招新生时不用翻译,直接用日语讲课。”原来翻译人员为了长时间保留自己在这里任教就向监督提议,既然有了翻译,就可以在课表中减少日语的课时,那个监督却采纳了!这样学生上了3年,还是听不懂日语,得借助翻译,而翻译人员译出来的讲义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不通。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成绩。所谓教师“想着办法要钱”都是收支员搞的鬼,监督也被蒙在鼓里。

这样罗振玉把所有问题搞清楚之后,就从批评教育学生入手。向全校学生说:“有传言说我们学堂学风不正,以致有人建议张总督停校,张总督说要珍惜你们的难得的学习时间和国家的经费,所以让我来这里整顿。现在我与你们约法三章:从今天起,你们应该努力学习,端正自己的行为,切实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这样才能洗掉以前学风不正的耻辱。以后有偶尔犯错的暂时不追究,第二次犯错的要记过,第三次犯错就开除。”

刚开始学生看到新监督罗振玉每天都亲自到课堂监督检查,都很有戒心,半个月以后,有的学生老毛病就犯了,于是被记过了。1个月后,罗振玉观察学生中那5个记过的行为有异常,与翻译人员关系密切,料想他们一定会第三次犯错。果然他们暗中鼓动学生闹事,罗振玉当面训斥他们,并按照公布的规定把他们开除了。从此校风渐渐地变好了。

罗振玉向张之洞报告了整顿校风的经过,并提出两个请求:一、请求辞退那些不称职的翻译人员,暂时找人代替,以后可以废除翻译人员,让学生直接听日语课。二、请求划拨土地作为试验场地,以便进行农业实验。张之洞听了很高兴,同意了,答应把抚标马场拨给学堂。但是那个幕僚汪凤瀛因为罗振玉不但没有接受他的意见解散学堂,反而把学堂整顿得风生水起,让他这个原监督很没面子;而且还要辞退与他关系很好的翻译人员(曾经多次给他好处来迎合他),所以他怀恨在心,暗中派人把辞退翻译人员的事告诉了他们从而拉拢他们,随后让他们拿翻译人员全体辞职来要挟罗振玉。罗振玉马上同意他们辞职,并给王国维、樊炳清发电报请他们来代替,教师们也很满意,这样学校清静了下来,逐渐走上了正轨。[10]

罗振玉整顿学堂的做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现在也有一些学校或者部分班级学风不正,我们教育管理者也应该借鉴罗振玉的方法好好整顿一番,要放手干,不要怕得罪人。

【注释】

[1]沈纮:生卒年不详,大概与王国维(1877—1927)相近,日文翻译家,东文学社的主要成员,也是罗振玉、王国维、樊炳清等人的好友。

[2]这里的“元”是指民国时期的银元,不是现在的人民币。据说当时的1元银元相当于现在的30~50元人民币。

[3]总办:清代后期,中央及地方临时设置机构的长官叫总办或督办。这里的总办与后面的“观察” 都指汪凤瀛。

[4]观察:清代作为对道员的尊称。道员:又称道台,清代的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

[5]县丞:古代官职名,仅次于县令,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这里的县丞是指桑宝。

[6]参考罗振玉:《集蓼编》,罗振玉著、文明国编:《罗振玉自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7]汪凤瀛(1854—1925):字志澄,号荃台,江苏苏州人,是晚清时期张之洞的重要幕僚。1897年起,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总文案(幕僚长),深得张的信任。1900年起又任张之洞的洋务文案。

[8]幕僚:泛指文武官署中的佐助人员,这里大概类似于近代的副官、秘书,或管理文书及各类档案的“主簿”“记室”等职务。

[9]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清代叫已经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10]以上内容均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9页;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