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寝忘食释契文

第四节 废寝忘食释契文

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是一部甲骨学名著,是甲骨文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这部开创性著作是甲骨文研究领域的第一块里程碑,而这块里程碑的背后是罗振玉坎坷的考释之路。1914年末,罗振玉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出了他考释甲骨文的艰辛历程。

有时候,我一天能够辨认出几个字,有时候好几天才能弄清楚一个字的部分意义。这就像在走了一整夜的夜路,突然看到了黎明的微光一样。在小路上走过,又踩着荆棘走,考释非常艰难。我长时间专心思考的样子就像呆坐生病一样,即使打雷也不会听见,纸笔在手,有时候就废寝忘食。我凭借自己的一点基本常识,来参悟这深奥的文字,屡屡感到才思枯竭,有时候虽然能够有所收获,我想那也是上天打开了我的心智后才有所得,并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做到的。但是我在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奥道理、搜索它隐秘事情的时候,发现让我疑惑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认为自己的贡献虽小,但是也不会因此而不做,以期积少成多。因为前贤的考释还没有完备,所以才有我的考释之作。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并不是对别人诉说自己考释时的劳苦,而是说明想在有生之年完成考释这些甲骨文的志向,订正前人的讹误说法,补充还没有谈到的方面。我真诚地盼望后来的贤能之士能够发现并纠正我的错误观点。[1]

从罗振玉的自述可以看出,他当时考释这些甲骨文的时候是多么的负责、真诚、艰辛和谦虚。1915年初,罗振玉还写过两首诗《撰〈殷墟书契考释〉成漫题》:

海溢桑枯灵骨见,麟来凤去我生非。

射生畴复贞牢礼,去国依然梦画衣。

并世考文谁史许,当年抱器感箕微。

摩挲法器穷钻仰,学易曾闻屡绝韦。[2]

第一首诗是说:在当时沧海桑田的大变革时代,甲骨出现了,从此我的人生轨迹也有了重大变化。我开始独自深入研究甲骨文,而从事这种文字研究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看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殷商时代捕猎禽兽的情景、为了土地而战争的情景、用牛羊祭祀的情景……我虽然离开了祖国,看不到那里妇女的穿着,但是我仍然在梦里把这些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与中国妇女服饰联系了起来,于是认出了一个“衣”字。“灵骨”就是用以占卜的甲骨。“射生”是捕射禽兽的意思。“贞牢”是卜问用多少对牛或羊做祭品。“画衣”本指在衣服上画花纹,这里指代衣服,因为甲骨文的“衣”字是一个象形字:,像清代妇女所穿的前襟向右掩的衣服的形状。“梦画衣”的意思应该是罗振玉天天看甲骨文的“衣”字,但当时不知道是哪个字,很苦恼,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结果做梦时想到了它的形状很像清代妇女的上衣胸前和领子部分的轮廓,于是认出了这个字是“衣”。

第二首诗是说:在这个时代考释古文字的人,除了我,还有谁像周宣王史官史籀和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那样精心钻研古文字呢?回想前些年,我怀才不遇,等待时机,我向皇帝多次苦心劝谏,但是我就像殷代末年箕子和微子一样,建议不被采用、遭到冷落,结果无奈流亡他乡。现在我只能用手抚摩着这些用来占卜的龟甲,刻苦钻研上面的文字,看了一遍又一遍,这种情景多像孔子研究《周易》时因为无数次地翻看竹简而几次磨断牛皮绳的情景啊!“史许”是指史籀和许慎,都是古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著作分别有《史籀篇》、《说文解字》。“抱器”是怀才待时的意思。“箕微”是指殷代末年的箕子和微子。箕子是商末贵族,商纣王的叔父,他苦心谏阻纣王,但纣王不听。微子也是殷商贵族,殷商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多次亲谏纣王,纣王始终不纳。箕子、微子和比干,史称“殷末三贤”。“法器”是指用于占卜的龟甲和兽骨。“钻仰”是钻研的意思。

从上面的序言和诗句来看,当时罗振玉是因政治不幸而以研究甲骨文排遣苦闷的,没想到他竟然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新天地,一个人认出了485个甲骨文!这样使人们可以基本读懂甲骨卜辞了。也可以知道他辨识甲骨文是多么的用心,多么的费力,长夜见微光,梦里释契文,这种体验是多么的深刻而细微!没有下过一番苦功夫是写不出这种伟大著作的。然而,《殷墟书契考释》的著作权问题后来却成了学界的一大公案,我们在第八章“考释契文功被疑”一节详细分析。

这段经历可以启示我们:要在古文字研究领域获得不朽成就,就要付出别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同样,从事任何学术研究,只有亲身经历艰辛的过程,才能取得丰硕成果。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等方面莫不如此。

【注释】

[1]译文参考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序》,罗振玉撰述、萧文立编校:《雪堂类稿·乙、图籍序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5页。

[2]萧文立:《罗雪堂周易研究述略》,龚鹏程主编:《八卦城谈易——第二届中国·特克斯世界周易论坛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