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教因材早有成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出生,小罗振玉十分聪颖,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智力水平。他的私塾老师叫李岷江,字导源,也是他父亲罗树勋的授业老师,是一个山阳县的拔贡生。所谓拔贡生是清代国子监贡生名目之一,每12年由各省学政选拔在文章和品行两方面都优秀的学子,其中在府学选2名,州、县学各选1名,经过总督和巡抚的考核,合格者进入京师国子监肄业,这种肄业者称为拔贡生,又叫拔贡。按照清朝的制度,自乾隆七年(1742)开始,规定每12年(逢酉年)在科考生员中举行一次拔贡考试,由各省学政轮流到各州、府主持考试,共考两场,第1场考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第2场考试论一篇、策一道、判一条。后增加五言八韵诗一首。嘉庆七年(1802)又规定,各省拔贡,限令于五月到京,六月上旬在贡院参加朝考,考试内容是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取入第一、第二等者,定期在保和殿复试,复试入选一等者任七品京宫,二等者任知县,三等者任教职(入国子监肄业)[1]。由此可见,拔贡生是全国考试中的非常优秀的学生,自然是学富五车了,有这样的老师是很幸运的。
这位李老师看到小罗振玉身体柔弱,就因材施教,慢慢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不像对他的两个哥哥那样讲得很快、要求严,相反,对他讲得细致而缓慢,让他慢慢消化那些知识,还启发他思考问题,鼓励他多发疑问,敢于怀疑前人的观点。
这样天长日久,小罗振玉有了兴趣,也就进步神速,我们看他的表现如何。
7岁的小罗振玉上私塾与只是读读、背背、写写的孩子不同,他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会用心思考,总是问个为什么,读而有疑、疑而有悟,这才找到了读书的门径。他不但在课堂上刻苦读书,勤于思考,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1873年的端午节那天,8岁的小罗振玉跟随李老师、叔叔罗树棠去市场,这次出去,眼界大开,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玩艺儿,又很有好奇心,所以看得他目不暇接。就是这一天他第一次看见工人打铁,一看就被那个场景吸引了,只见火炉边一位壮汉袒胸露乳,汗流浃背,手举大锤,一锤下去,随着叮的一声闷响,火花四溅,甚是好看。
于是就问:“李老师,这个人用这么大力气打红色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呢?”
李老师说:“这叫打铁,用处可大着呢,我们除草的铁锄头就是这样打出来的,还有犁地的铁犁、割草的镰刀,好多都是他们这样做的。”
这时他叔叔突然来了灵感,想出一个对联考考他,说:“侄子啊,我出个对子考考你啊。你看他打铁用的大锤是铁的,打的也是铁块,这就有了我的上联,叫‘铁打铁’,你来对下联怎么样?”
他马上回答道:“柯伐柯。”(意为:拿着斧柄砍伐柯树,第一个“柯”指斧柄,第二个“柯”指柯树)
叔叔一听,有点惊讶,心想:这么快!一个8岁的小孩子不会对出这么有水平的下联吧?于是让他再对一个下联。
他又马上回答说:“人治人。”
这次叔叔才相信他确有真才实学,顿时开怀大笑,对身边的李老师说:“先生教子有方啊!今天才真正领略到先生的高明。”
李老师说:“您见笑了,不是我教得好,而是这孩子天生颖异,有天纵之才,我教过很多学生,像他这么聪颖、听话,又能用心刻苦读书的孩子还是不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培养他,这个苗子将来前途无量啊!只是身体弱了些,我以前讲得较快,发现他跟不上,效果不好。后来把课程进度放慢,细细讲给他听,让他课下多多自学。他很听话,照我说的去做,就慢慢养成了好习惯,这小家伙也就来了兴趣,这不,效果就有了!希望你们再好好养养他的身体,他将来可是个栋梁之材啊!”[2]
从罗振玉儿时读书的情形看,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老师需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除了采用统一讲授法之外,还不能忽视因材施教的方法,着重培养学习兴趣。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孩子一时跟不上进度(就像小罗振玉一样),而对他提出过多硬性要求或者加大惩罚力度,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会对这门课产生畏惧心理,最终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学这门课程。
在具体方法上,要多鼓励孩子,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一个亮点时就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之语。我们的课堂不能总是由老师讲而形成所谓的“一言堂”,要抓住机会启发孩子多思考问题,让孩子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即使说错了,也要多鼓励他。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论是幼儿园的教育还是小学教育,都要把养成好习惯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而不能一味地关注传授知识。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家校多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就容易成功;否则一方加油,一方泄气,就往往失败。
当然,孩子正在长身体的关键阶段,我们也不能忽视幼儿园和小学的饮食营养。
【注释】
[1]何本方等主编:《中国古代生活辞典》,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302页。
[2]以上内容参考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页;罗振玉著、文明国编:《罗振玉自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