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江苏师范兴

第三节 执教江苏师范兴

1904年7月,原湖北巡抚端方调任为江苏巡抚,经过上海,会见了罗振玉,并聘任他为江苏教育顾问,还委托他在苏州创建江苏师范学堂。因为罗振玉在1902年考察日本教育回国后就接受了当时任江苏巡抚的恩蓻棠的邀请,去苏州制订了中学堂课程,还发表了《学制私议》,轻车熟路,又可以实现自己振兴教育的抱负,所以这次他很快就答应了。

8月罗振玉就去苏州任职,负责教育事务,筹建江苏师范学堂并任监督(即校长),推荐藤田丰八任总教习[1],徐宾华任监院(书院的主持者)。修理利用原紫阳书院作为校园,这样在12月就把江苏师范学堂建好了。分为两个科,讲习科有1个班共40个人,速成科有3个班共120个人。1905年5月,增设了体操专修科,6月讲习科和体操专修科的学生毕业。8月,招收了初等本科生2个班,共80个人,同时建立附属小学,招收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类学生60多人,并在8月30日开学。

在建校之前,罗振玉内心已经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当时他在《教育世界》发表了《江苏教育办法说帖》和《设师范急就科议》两篇文章。从这两篇文章来看,他认为根据江苏的现实情况,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振兴教育:一、要建立中等以上的学堂,这样学生先进入预科学习,然后再进入本科深造,目的是培养当地急需的人才。二、要建设小学,让学生从小接受教育,这样从基础抓起,逐渐进步。而要做好这两个方面,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合格的教师。如果按照常规培养,小学教师应该由寻常师范毕业生担任,中学教师则应该是高等师范毕业生,但是师范的学制是3年,我们不能等到3年后再办小学和中学,也不能让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的人当教师,所以模仿日本速成科的例子,建立师范急就科。学制1年,从当地20—40岁的生员中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那些品学兼优的人。设有6门课程: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化学、博物馆学。使用的教材有《教育学》《国内外教育史》《教授学》《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学》以及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教科书。在学习方法方面,除物理化学等理科需要教学示范、学生实验以外,其他的文科都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每天教师上课一两个小时,以便于答复学生的提问。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考试,考试及格的学生才发给文凭。师范急就科也要购买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地理模型、图表仪器等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等到正规师范生毕业的时候,就不再设置师范急就科了,因为急就科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的。而担任过教师的师范急就科学生,仍然可以考正规的师范来深造自己。还要设置讲习科,招收中学的毕业生,讲授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法等课程,教学科目和章程都参照师范急就科来设置,学制6—8个月。

江苏师范学堂就按照这项计划实施,首先设置了讲习科与急就科,还开设了体育专修科,半年之后就有了第一批毕业生,他们就担任小学教师,再加上体育专修科的毕业生,足以创办一所附属小学了,同时招收了初等师范本科生。第二年(1905年)的夏季和秋季,3个班的急就科学生先后毕业,又有了100多名教师,这样就可以建设几十所完全小学。师范学堂也可以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讲习科、急就科、本科等毕业生先后进入教学第一线,这样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培养出懂得教育的合格教师。

罗振玉担任江苏师范学堂监督时,每天到课堂上检查学生上课,再到宿舍检查学生的行为品德。他利用课余时间在每个班接见学生,鼓励他们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发奋学习,要让所学的“师范”名副其实:能够做一位好老师并且能成为人们学习的模范。凡是学校公布的文件、张贴的告示,他都亲自书写好并张贴,不让下属帮助。除了节假日休息和洗澡洗头以外,他都不离开学校。还在学校里设置“万岁牌”和孔子神位,并在每个农历月的初一这一天,他亲自带领所有学生在“万岁牌”和孔子神位前面行三跪九叩[2]之礼。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他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楚的认识,他在《序江苏师范学堂一览》中专门谈到管理的问题。他认为一个学堂办得好不好,管理人员是关键。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是辅助学生自我管理,应该根据学生进步的程度来考虑教学进度,在做事方面一定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在执行法律和规定方面一定要公正严明,遇到事情一定要迅速决断并一心一意地有始有终地去做。这样才能保证法纪严明、成绩突出。

罗振玉的办学原则是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方面前文已经说明。在智育方面,他强调循序渐进。寻常小学刚开始的时候只教算术、读书、写字,第三年增加地理、历史,讲本国的地形和历史故事;高等小学讲授算术、历史、地理,这时的历史和地理是从中国讲到外国,再增加物理、化学,讲动物、植物、矿物等知识。到了寻常中学,就增加外语和中国儒学,讲解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论著。在体育方面,寻常小学讲授的是体操,高等小学的第三年开始进行军训练习。

学生们刚开始觉得管得太严格了,每天忍不住叫苦,但是慢慢地就适应并习惯了。凡是学校所用的钱款,都是当场结账付款,从来不拖欠。这些都展示了罗振玉在管理学校和理财方面的杰出才能。

江苏按察使朱之榛是一个耿直无私的清官,他因江苏师范学堂讲习科学生毕业而来到学校检查工作,之后当众赞扬罗振玉说:“现在的很多学校浪费国家的公款,败坏学术风气,教师因无才、不负责任而耽误后辈学生。而罗振玉先生治理这个学校,就像父亲教导自己的孩子一样严厉,也像李光弼[3]治理军队一样严明多谋,校风清静正派,让我十分佩服。”[4]刘鹗当时正在上海经营铁路和商业,有一天他来到苏州拜访罗振玉并参观了师范学堂,并在日记里说:“江苏师范学堂,井井有条,罗振玉真是才智杰出的人啊!”[5]

【注释】

[1]总教习:官职名,清末所设置的主管教学事务的官员之一。清末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学校开始设总教习这一职位,大致相当于教务长。

[2]三跪九叩:双膝跪地3次,跪1次磕3个头,共磕9个头。这是古代最敬重的行礼方式,表示内心非常尊敬和诚心佩服对方。

[3]李光弼(708—764):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名将、军事家,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史称他与郭子仪齐名,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及《李临淮武记》(一题《李临淮兵法》二卷)各一卷,今已佚。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4]罗振玉著、文明国编:《罗振玉自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4页。

[5]以上内容参考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49—51页;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