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持家夜燃灯

第一节 白日持家夜燃灯

在1881到1892年间,罗振玉开始协助母亲处理家务并刻苦学习。罗琨、张永言认为:“纵观其一生,后来学术成就的取得,与这一段生活经历是有密切关系的。”[1]

1881年,罗振玉在县试[2]结束后,返回淮安,他父亲罗树勋因为去江宁县就职并避债,就让罗振玉帮助母亲处理家务。从这一年开始,罗振玉就过上了接待讨债人、为衣食而奔走的生活。

罗树勋在去江宁之前把债务清单给了罗振玉,并让他跟管田租的人联系谈田租的收取之类的事情,这时候的田租收入还不到所欠外债的一半,所以债主要账的时候很多,有时带着全家来罗家守着催债,一连几个月都不走。这都让罗振玉很苦恼。

但是繁重的家务并没有使罗振玉放弃读书,他每天白天应付债主并筹备全家的衣食,晚上就准备好满满两盏灯的油来读书,一定要把灯油用完才睡一会儿。因为白天劳累、晚上睡眠严重不足,坚持了一年就患了严重的失眠症。从这种情况可以想见十六七岁的罗振玉为了读书拼尽了全力。

除了避债,罗振玉还为兄弟姐妹的婚嫁伤透了脑筋。

大哥、二哥都和清河县王氏的女儿订婚了。1882年,媒人来催他们家成亲,他们就答应了。这年冬天,罗振玉典当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后为哥哥筹款办了婚事。事情办下来用光了生活费。到了大年三十的早晨,母亲范氏告诉他,祭祀祖先的事还没筹款,罗振玉赶忙出去借钱,到了傍晚才回到家,借到了四吊钱,这样才算过了年关。1883年大姐出嫁,他还得借钱准备嫁妆。家庭的经济难以维持,而且每当有婚嫁的时候,债主就趁机来催债,有一个老妇人在迎亲的当天站在罗家门口咒骂他们不还钱,说有钱办喜事就不可能没钱还债。

1886年他大哥罗振鋆因病去世,但是因为经济困难,以致难以办丧事,罗振玉说服妻子范氏把她当年陪嫁的金首饰卖了六万钱才把丧事办了。妻子的行为引起了大嫂王氏的不满,王氏认为范氏这么做是为了好名声。范氏因此而生气伤身,多愁屡病,在1892年去世(1890年祖母方氏已去世)。这些事都让罗振玉万分悲痛。他一口气写了6首悼亡诗。这里转录如下:

频年疑谤横相乘,况值多愁屡病身。

已分兰销兼玉萎,何堪余詈尚申申。

议医议药太纷纭,筑室三年竟不成。

垂死始迎和缓至,可怜涸鲋已无生。

上有慈亲下有儿,一朝挥手忍长辞。

剧怜属纩弥留际,片语何曾顾及私。

填膺幽愤向谁伸,往事寻思总怆神。

从此蘧庐风雨夜,牛衣对泣更何人。

愁思如云拨不开,悼亡潘岳愧无才。

苦吟达曙无人听,且送余音到夜台。

卿从黄壤归真去,我亦长征拟远游。

最是双珠难位置,彷徨终夜与谁谋。[3]

这些诗是他真实心情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罗振玉当时极度悲伤。另外,他还写了《内子亡后百日赋》《十月朔内子既殡之三日往省墓奠之以诗》《除夕守岁书感》《独坐》《抵家书感》,都是当时情真意切的悼亡诗。

在一定意义上讲,苦难对于人的成长是有利的,在这种苦难的磨砺下,很多人练就坚忍的意志,甚至由此产生新的才能。罗琨、张永山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忧患、艰辛也是一种历练,它能锤炼坚韧的品质,培养才干,开启智能。……这道出了罗氏学术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而其形成则根植于艰辛的少年时代。”[4]我认为这个评价非常到位。

这段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没有苦难,在面对苦难时,我们要敢于承受它,化悲痛为力量,这样,经受了苦难的我们才能更成熟、取得更大成就。

【注释】

[1]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

[2]县试: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童试是预备考试,通过才能取得秀才资格。

[3]罗继祖:《蜉寄留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216页。

[4]罗琨、张永山:《罗振玉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