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2025年09月26日
结论
通过分析已知证据,我们发现,认为原有类型中的某一性状的损失一定要解释成生殖物质中也出现过相应损失的观点是不具备充足理由的。
即使根据存在—缺失理念的字面意思进行推导,把所假设的性状损失与基因损失之间的关系,解释成其他基因施加影响的结果,这种说法与认为突变是起因于基因内部发生的某种变化的观点相比,也不存在优势。其次,虽说逆向突变的出现(棒眼回复的例子除外)还不能完全确定,但与认为基因可以因为其组织内部的某种变化发生突变,而不必有整个基因的损失的观点大致符合。最后,看起来多等位基因的证据与认为每一个等位基因都起源于同一基因内的一种变化的观点更相符合。
这里阐释的基因理论,是把野生型基因当作染色体上一种长期相对稳定的要素来看待的。新基因的出现,除了可以被认为是起因于旧基因组织内部发生了某种变化之外,目前尚无其他证据证实其它观点。总体而言,基因总数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但基因的数量是可以借由整群的染色体加倍或其他某种类似方式而发生改变的。至于这种变化的影响,我们准备在以后的章节中探讨。
[1]此类关系涉及关于棒眼基因点的若干奇怪的问题。例如:棒眼交换时,在棒眼基因点上究竟存留了什么?是不是棒眼基因缺失?原先的棒眼基因是因为野生型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还是因为产生了另外一个新的基因?这些问题都是有待探讨的。
[2]如果多等位基因逐一发生,那么每个等位基因自然可能具有先前的一个突变基因。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二者杂交时就不会产生野生型。但是,以果蝇为例,每个等位基因都是分别从野生型独立变化而来的,那么,就像文中所解释的那样,这一情况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