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过程是否能归因于基因退化?

突变过程是否能归因于基因退化?

德弗里斯在其突变理论中,谈到我们今天称作突变隐性型的那些类型,认为其起源于某些基因的缺失或僵化。他将此类变化看作退化。同时或稍后,认为隐性性状起源于生殖物质内某些基因的损失的观点广为流行。目前,有几位原来热衷于围绕进化展开哲学探讨的批评家,对遗传学者所研究的突变型与传统进化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我们暂且不说后一种主张,可以在以后解决这一争论。认为单个基因上出现的突变过程局限于基因的损失或部分损失,或退化(姑且这样称呼这种变化),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比较重要的。正如Bateson在1914年的演讲中所精确阐释的那样,该观点在逻辑上可以引申为另一观点,即我们研究遗传时用到的材料来自一些基因的损失,而这些损失实际上就是野生型基因的等位基因。并且就这一证据在进化上的应用而言,还会引申为另一个谬论,即这一过程是对原有基因库的一种经常性消耗。

有关这一问题的遗传学证据已经在第六章中进行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但是,我要重申的是,如果根据很多突变性状都是缺失或者是部分或全部损失这一事实,就草率地断言它们一定是由生殖物质内部有关基因的缺失导致的,这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姑且不讨论缺失假说的武断,仅就关于该问题的直接证据而言,正如我已经试图证明的,都不支持这一观点。

但是,还有一个让人很感兴趣的问题,就是那些引起突变性状(不管是隐性、中间型还是显性)的基因上的一些变化或很多变化,是不是因为一个基因的分裂,或者因为它改造为另一种要素,进而产生不太一样的影响?除非先验地假设一个高度复杂的化合物的破坏比其组成更具可能性,否则没有理由假设这一变化——如果发生的话——是不断退化的变化,而不是另一个比较复杂的基因的产生。在我们更多地了解基因的化学组成之前,要验证两种观点的正误是十分困难的。对遗传论而言,只要假设任何变化都足以作为观察到的事实的基础就可以了。

要在目前条件下讨论新基因究竟是不是在旧基因之外独立发生的,同样是徒劳的,如果还要讨论基因究竟是如何独立产生的,就更加枉费心力了。现有证据并不能提供任何依据来支撑新基因独立出现的这一观点,但是,要证明它们不是独立出现的,虽然不是绝无可能,但也是非常困难的。对古人而言,蠕虫和鳝鱼从河泥中生发,昆虫从腐土中产生,并非毫不可信。就在100年前,人们还认为细菌是从腐物中产生的,并且要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也非常困难。现在要向那些持有基因是独立形成的观点的人证明基因不能独立出现,同样也是困难的。但是,在遇到非做如此假设的情形之前,遗传理论在这个问题上不必过于担心。现在我们看不到在连锁群内或在其两端插入新基因的必要。如果白血球与构成哺乳动物身体的所有其他细胞一样具备同等数目的基因,如果前者只是一个变形虫一样的细胞,后者则聚合成一个人,那么假设变形虫的基因较少而人体细胞的基因较多,也就没有多大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