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性是物种增加基因数目的一种方法

四倍性是物种增加基因数目的一种方法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四倍体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四倍体似乎为新基因数目的增加提供了条件。如果染色体数目加倍导致了稳定的新型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四条相同的染色体在加倍之后逐渐出现差异,最终有两条彼此相似,另外两条也彼此相似。在这一情况下,除了很多基因没有发生变化外,四倍体与二倍体在遗传学上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每组的四条染色体都携带很多同样的基因,如果某个个体只含有一对杂合基因,那么其孙代应为孟德尔式比例的15∶1,而非3∶1。实际上,这一比例的证据已经被发现,但四倍性能否解释这一结果,或者是否还有其他使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明。

一般而言,在我们更多地了解新基因产生(如果依然产生)的方法之前,就利用四倍性来解释基因数目增加的原因,还是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的。在雌雄同株的植物中,新型可以这样出现。不过,在雌雄异体的动物里,除了单性生殖的物种,四倍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难以如此形成的。正如前述结论所说,在四倍体与普通二倍型杂交时,四倍性将会失去,并且难以恢复。

[1]Hance在描述待宵草的染色体时,指出其有时会断裂。Seiler也阐述了几个例子,在Phragmotobia灯蛾和其他蛾类中,有的染色体原本在精子与卵细胞内是相连接的,在胚胎细胞内却相互分离。在蜂类的所有体细胞中,我们假定每一条染色体都分裂为两段。在蝇类与其他动物的某些体细胞内,染色体可以分裂,而细胞不分裂,因此,染色体数目会增加两倍或四倍。

[2]近些年,Della Valle与Hovasse提出一种观点,他们不承认不同组织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不变的。这一结论依据的是对两栖类生物的体细胞所进行的研究。但是,两栖类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很多,并不能够精确地辨认出来。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够作为推翻对其他生物(甚至包括一些两栖类生物)所做的绝大多数观察的证据,这些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可以确定的。

[3]Blakeslee对这些词语的解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