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间的杂交与染色体数目变化
不同染色体数目的物种相互杂交,其结果显示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关系。某一物种的染色体或许正好是另一物种的二倍或三倍,还有一些例子表明,数目较多的染色体群也可能不是另一群的倍数。
Rosenberg在1903~1904年所进行的关于两种茅膏菜杂交实验,就是一个经典的例证。
长叶种茅膏菜(Drosera longifolia)含有40条染色体(n=20),圆叶种(D.rotundifolia)含有20条染色体(n=10)(图13-1),它们的杂交种含有30条染色体(20+10)。杂交种生殖细胞成熟时,含有10条接合染色体(即二价染色体)和10条单染色体(单价染色体)。根据Rosenberg的说法,这表明长叶种的10条染色体和圆叶种的10条染色体接合,长叶种余下的10条染色体没有配对的对象。生殖细胞第一次分裂时,接合染色体各分成2条,并各自向相反的一极移动。10条染色体没有分裂,不规则地分布在两个子细胞内部。遗憾的是,这类杂交种不具备生殖能力,无法进行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
Goodspeed和Clausen对两种烟草(Nicotiana Tabacum和N.sylvestris)的杂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二者的染色体数目是最近才明确的。N.Tabacum含有24条染色体(n=12),N.sylvestris含有48条染色体(n=24)。染色体数目上的差异并没有与遗传学研究成果建立起联系,也没有关于染色体在成熟分裂中的活动的报告。

图13-1 茅膏菜的二倍染色体群与单倍染色体群
圆叶茅膏菜的二倍染色体群与单倍染色体群(根据Rosenberg)
两种烟草杂交产生的杂交种与Tabacum亲型完全相似,甚至在Tabacum亲型基因相对于Tabacum种的正常因子呈现出纯隐性作用时(与Tabacum型的某些变种进行杂交)也是这样。Goodspeed和Clausen认为这是因为相对于sylvestris基因而言,Tabacum的整群基因呈现出显性作用。他们指出:在杂交种的胚胎发育过程中,Tabacum的“反应系”占据优势,或者表述为“这两系的要素之间一定是非常矛盾的”。
杂交种不具备生殖能力的程度很高,但也产生了少量具备功能的胚珠。正如繁育结果所表明的,这些胚珠要么完全(或多数)属于纯正的sylvestris型,要么完全(或多数)属于纯正的Tabacum型。似乎只有当杂交种的胚珠具备任一型的整组(或几乎是整组)染色体时,才能(或多数能)具备功能。这一观点的依据来源于接下来的实验。
当杂交种与sylvestris花粉受精时,将产生各种类型的后代。很多植株的性状完全属于纯合的sylvestris型。这些植株具备生殖能力,会产生纯合的sylvestris型后代,所以只能假定它们是含有sylvestris染色体群的胚珠与sylvestris的花粉受精的结果。也存在一些与sylvestris型类似的植株,含有大体上从Tabacum型染色体群获得的其他要素。它们都不具备生殖能力。
杂交种回交Tabacum没能成功,但在田间自由传粉过程中,出现了少量与Tabacum类似的杂交种,所以这些杂交种一定是与Tabacum花粉受精形成的。其中有一些是具备生殖能力的。它们的后代完全不呈现出sylvestris性状。不管它们含有哪些Tabacum基因,这些基因都呈现出孟德尔式的分离现象。这其中也存在着不具备生殖能力的植株,同Tabacum和sylvestris杂交产生的杂交种相似。
这些不同寻常的结果还有着其他方面的重要意义。子代杂交种可以通过两种办法产生,即每一物种都可以作为胚珠的母株。因此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即便是在sylvestris的胞质内部,Tabacum的一群基因也能够完全决定个体的性状。由于这一结果是从差异极大的两个物种的胞质中得到的,所以这就成为基因决定个体性状上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显著证据。
虽然Goodspeed和Clausen所提出的反应系概念比较新颖,但原则上与基因的一般解释不存在冲突。它只表明在sylvestris的单组基因与Tabacum的单组基因对立时,sylvestris的基因完全地“隐藏”起来,不发挥作用。但是,sylvestris染色体仍然保持原状。它们没有被抛弃,也没有发生损失,之所以这样断定,是因为从杂交种与sylvestris亲株的回交中,可以重新获得一组具备功能的sylvestris染色体。
Babcock和Collins用各种还阳参属(Crepis)植物进行了杂交。Mann女士(1925)对这些杂交种的染色体也进行了研究。
Crepis setosa含有8条染色体(n=4),Crepis capillaris含有6条染色体(n=3)。Collins和Mann让两个品种杂交,杂交种含有7条染色体。成熟时,有的染色体成对接合;有的染色体不分裂,分散在花粉母细胞中,形成胞核,各含有2~6条染色体。第二次分裂时,所有染色体,至少在为数较多的一群染色体中,各自分裂,子染色体分别进入相反的两极。通常胞质会分裂为四个细胞,但有时也分裂为2颗、3颗、5颗或6颗花粉粒。
含有7条染色体的杂交种,不会产生具备功能的花粉,但有些胚珠还是具备功能的。杂交种胚珠与某一亲株的花粉受精,得到五个植株,各含有7~8条染色体。检查一株含有8条染色体的植株的成熟分裂情况,发现其含有4条二价染色体,显示出正常的分裂情况。这一株的性状与C.setosa相似,并具备相同类型的染色体。这样就恢复了一种亲型。
另外一例是Crepis biennis与C.setosa杂交,前者具有40条染色体(n=20),后者含有8条染色体(n=4),二者的杂交种含有24条染色体(20+4)(图13-2)。杂交种的生殖细胞成熟分裂时,至少会产生10条二价染色体和少量的单价染色体。因此,我们认为,既然setosa只提供了4条染色体,那么biennis染色体中势必存在一些接合。在随后的细胞分裂中,有2~4条染色体落后于其他染色体,但最后大部分都进入一个胞核。

图13-2 Crepissetosa和C.biennis及其杂交种的染色体群
Crepis setosa和C.biennis的染色体群(根据Collins和Mann)
子代杂交种具备生殖能力。孙代植株含有24条或25条染色体。这似乎预示着存在产生一个稳定的新型的可能性。这一新型具有新的染色体数目,其中,一对或多对染色体来自染色体数目较少的物种。杂交种含有10条二价染色体,这说明Crepis biennis是一个多倍体,可能是一个八倍体。其子代杂交种的同类染色体成对接合。含有一半biennis染色体的杂交子代是一年生植物,与二年生的biennis存在差异。染色体数目减半,导致生活习性改变,其植株成熟时间只有二年生型的一半。
Longley描述过两种墨西哥大刍草teosinte:一种是墨西哥型mexicana,是含有20条染色体(n=10)的一年生植物;一种是多年生型perennis,是含有40条染色体(n=20)的多年生植物。两种植物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让二倍体teosinte(n=10)与玉米(n=10)进行杂交,杂交种含有20条染色体。在成熟时,杂交种生殖细胞各含有10条二价染色体。这一情况通常会被解释为10条teosinte染色体与10条玉米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接合。
当多年生teosinte(n=20)与玉米(n=10)杂交时,产生的杂交种含有30条染色体。在杂交种花粉母细胞的第一次成熟分裂中,可以发现一些三价染色体群松散地接合在一起,还有一些二价染色体群和一些单染色体,三者的比例关系为4∶6∶6或1∶9∶9或2∶10∶4,如图13-3b所示。在第一次成熟分裂中,二价染色体各自分裂,分裂后的2条染色体分别进入两极。三价染色体也分别分裂,2条染色体进入一极,另1条进入另一极。单染色体行动较为缓慢,不规则地(没有分裂)趋于两极(图13-3c)。结果,分布非常不均衡。

图13-3 多年生与一年生teosinte的染色体群
减数分裂后的染色体群。a为多年生teosinte;b为与玉米杂交后的杂交种;c为杂交种的减数分裂(根据Longley)
最近还出现了一个例子,涉及染色体数目具有很大差异的两个物种的杂交,结果产生了具备生殖能力的稳定的新型杂交种。Ljungdahl(1924)让含有14条染色体(n=7)的罂粟Papaver nudicaule与含有70条染色体(n=35)的P.striatocarpum进行杂交(图13-4),产生的杂交种含有42条染色体。杂交种的生殖细胞成熟时,得到了21条二价染色体(图13-4b,图13-4c~e)。二价染色体分裂后,每一极都得到了21条染色体。不存在任何一条单染色体,也不存在任何一条停留在纺锤体上的染色体。这一结果,只能解释为nudicaule的7条染色体与striatocarpum的7条染色体发生了接合,剩下的28条striatocarpum染色体成对接合,产生14条二价染色体。二者相加,一共得到21条二价染色体,与通过观察得到的数字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到以下假设:含有70条染色体(n=35)的striatocarpum可能是一种十倍体,即每类染色体都分别有10条。

图13-4 两种罂粟及其杂交种的染色体群
两种罂粟的杂交。a表示Papaver nudicaule,含有14条染色体(n=7);c表示P.striatocarpum,含有70条染色体(n=35);b为二者的杂交种,含有42条染色体(n=21);d、e表示杂交种的胚胎母细胞;f表示杂交种的第一次成熟分裂后期(根据Ljungdahl)
新型子代产生了含有21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新型平衡、稳定,并且具备生殖能力,预计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新型。因此,从理论上看,再产生其他稳定的类型也是可能的。如果新型子代回交nudicaule,应该会产生四倍型(21+7=28);如果回交striatocarpum,应该会产生八倍型(21+35=56)。这样,将二倍体与十倍体进行杂交,在以后的后代中能够产生稳定的四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类型。
在Federley用Pygaera属的各种蛾类进行的实验中(参见第九章),阐释了一种非常不一样的关系。杂交种生殖细胞内的的染色体不能接合,最终导致两倍数目的染色体保留下来。这个两倍的数目能够通过回交继续得以保持,但因为杂交种丧失了生殖能力,所以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这种组合来得到持久类型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