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类的性别决定

藓类的性别决定

在发现上述显花植物性染色体之前的数年,两位Marchal发现在雌雄异体的藓类植物中(配子体分为雌雄两种[1]),由同一孢子母细胞产生的四粒孢子中,有两粒发育成雌配子体,其余两粒发育成雄配子体。

随后,Allen在亲缘关系较近的苔类植物中(图14-13),发现单倍体的雌原叶体(配子体)含有8条染色体,其中最长的1条是X染色体;单倍体的雄原叶体(配子体)同样含有8条染色体,其中最短的1条是Y染色体(图14-13b')。这样,每个卵子都含有1条X染色体,每个精子都含有1条Y染色体,二者受精发育出的孢子体,含有16条染色体(X和Y各1条)。孢子形成过程中出现减数分裂,X与Y染色体相分离。一半的单倍型孢子各有1条X染色体,并将发育成雌原叶体;另一半的单倍型孢子各有1条Y染色体,并将发育成雄原叶体。

最近,Wettstein用雌雄异株的藓类植物进行了一些精密的实验,完成了进一步的分析。他沿用两位Marchal发现的一种方法,得到具有雌雄两群染色体的配子体(图14-14左侧)。他模仿两位Marchal的方法,截取了一段带有孢子的柄部(细胞是二倍型的)。从这段切片发育出的配子体也是二倍体。这样就得到了雌雄兼备(FM)的配子体。

img

图14-13 苔类的雌原叶体、雄原叶体及二者的单倍染色体群

a为苔的雌原叶体;b为雄原叶体;a'表示雌性含有的1条大X染色体;b'表示雄性含有的1条小y染色体(根据Allen)

img

图14-14 藓类雄性决定群和雌性决定群的组合方法

图示为藓类的二倍体、三倍体等不同组合方式(根据Wettstein)

Wettstein还用一种产生二倍体雌藓和雄藓的方法,得到双雌性(FF)或双雄性(MM)。他用水合氯醛和其他药剂对原丝体进行处理,使得个别细胞的胞质在染色体分裂后受到抑制。这样就可以从这些雌雄异株的植物中得到二倍型的巨大细胞,各含有二重性的雌性要素或雄性要素,如染色体。再通过这种二倍型细胞制造出几种新的组合形式,其中有的是三倍体,有的是四倍体。图14-14右侧显示了几种最令人感兴趣的组合形态。

雌原丝体的一个二倍型细胞发育成二倍体植株(FF),二倍体植株又产生二倍型卵细胞。二倍型雄原丝体的细胞同样发育成MM植株。FF卵子与MM精子受精,得到一株四倍型孢子体(FFMM)。

FF胚珠与正常雄性精子(M)受精,结果产生三倍型植株(FFM),如下所示:

img

FFM和FFMM的孢子体可以再次产生配子体。这些配子体可以产生雌雄两种要素,进而可以产生卵子和精细胞。但是,雌性器官(颈卵器)和雄性器官(精子器)的数量及其出现的时间,都会呈现出一些特定的差异。

前面已经提到过,两位Marchal从Wettstein所用的同一物种中得到了二倍型的FM配子体,并指出该配子体产生雌雄两性的器官。Wettstein证实了这一事实,并指出雄性器官在雌性器官之前出现。

对FM、FFM、FFMM三种类型的比较具有一定意义。FM的雄性器官很早就成熟,最初,精子器比颈卵器多出很多。颈卵器出现的时间较晚。

正如Wettstein指出的,FFMM植物雄性器官的早熟性比FM型的强两倍。最开始只出现精子器,在同一年时间很晚的时候,直到衰老的精子已经凋落,才会出现少量的颈卵器,而有的植株根本就没有颈卵器。再晚一些,雌性器官才开始发育旺盛。

三倍型植物中,雌性器官最早成熟。至少是在四倍体只有雄性器官时(7月份),三倍体还只有雌性器官,直到9月份才产生雌雄两种器官。

有意思的是,这些实验表明,经过雌雄两种要素的接合,原本是雌雄异体的植物也能够人为地变成雌雄同体的植物。这些实验还表明,性器官出现的时间取决于植物的年龄。更重要的是,由于遗传组合沿着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两种性器官出现的时间也随之颠倒。

[1]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单倍体世代(或配子体世代)分为雌雄两种,其二倍体(或孢子体)世代则没有雌雄的分别,是中性的。显花植物相当于蕨类的孢子体,其配子体世代似乎藏在雌蕊和雄蕊深处。对于藓类来说,雌雄指的是单倍体世代;对显花植物而言,雌雄指的是二倍体世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有冲突。但是,这种冲突不在于二倍体或单倍体(在一些动物,如蜜蜂、轮虫的同一世代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冲突),而在于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都采用了雌雄这种称谓。这样理解的话,再采用这种习惯用法就不会出现障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