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总之,周初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发展,其根本动因在于东西势力的对峙之因素的发酵与影响,这种情况,早在黃帝与蚩尤进行涿鹿之战时便已存在,在中国上古数千年而没有本质的改变。但是在指出这种对峙状况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事物的另一个方面,即在对峙过程中,夷与夏是不断地处在融合之中,东与西的畛域也不断地处在淡化之中,这样,才有夷(华)夏不断地交融在一起。这一点在卫康叔的做法上就有鲜明的体现,所谓“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左传·定公四年》),旣尊重殷人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又以周室的法规制度实施管理,从而较快地得到殷民的理解与顺从,史称卫康公在殷墟“能和集其民,民大说”(《史记·卫康叔世家》)。这个说法似可存疑,亡国之民,哪里会有可能对武力征服者感恩戴德,感激涕零,以至于“大说”,这一看就是粉饰之词,是站在西部势力的立场而替周室统治者“洗地”,但是,殷商故土一带矛盾相对缓和,周之征服者与殷商之遗民彼此之间大体相安无事,想来也许比较接近于事实。
司马迁曾说过:“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史记·六国年表序》)这简直就是解读中国历史演进的一个密码,许多历史现象都可以通过它来接近眞相,解释疑惑,揭示本质,总结规律。“夷夏东西说”,就是打开不少先秦历史之谜谜底的一把钥匙,先秦的王朝兴衰存亡,往往与在东西平衡的战略举措上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相关联。商纣的过度经营东方,导致殷商西部防御的空虚,给周族趁机东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所谓“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西周的兴衰成败,同样与此有关。周公等人专志锐意致力于防范和镇抚东方,如在分封问題上,过分强调原来殷商王畿及其周围殷商与国的战略地位,把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都安排在东方和东北方,并倾注了大量的各类资源,这固然消弭了殷商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也制止了殷商诸多同盟者的反噬和捣乱,然而,再多的资源也是有限度的,难免捉襟见肘,于是乎,就严重疏忽了对王畿西部的防范(当然也包括对南国及淮河中下游地区),具体来说,王畿西部几乎都是异姓诸侯处于守边的第一线,而二线的姬姓侯伯也实力单薄。周初几代国君凭借文、武的余威,尚可勉强保住西土的安宁,共、懿之后,戎族急剧崛起,势力膨胀,对周室构成严重的威胁。可此时周室仍然局囿于东西势力竞逐的视野,以抗衡东部势力为战略导向,故而在西线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弥补措施,造成戎族多次突破周室的西部防线,抵达渭河中游地区,甚至逼近镐京附近。在这种困境中,周室无法自拔,到了西周晚期更是彻底失控,王室两大集团军“西六师”与“成周八师”东西两线作战,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其结果自然非常悲惨,犬戎蜂拥而至,长驱直入,宗周失陷,王室不得不仓皇东迁洛邑,日薄西山,无力回天!
两汉之后,随着北方地区游牧民族的蓬勃兴起并南下侵扰,引发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两大文明圈的冲突与对撞。为了维系各自的生存空间与生产生活方式,两大文明圈之间无止无休地进行铁与血的较量,与此相关联,中国古代军事斗争的战略轴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东西的角逐一变而成为南与北的竞雄。但即便是南北之争中,东与西的对峙与冲突的影子也始终相伴随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王朝的兴起与强盛,取决于统治者能够在东与西的战略部署与应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维系相对的均势。而王朝的中衰或崩溃,则通常是因为这种脆弱的均势被打破,统治者顾此失彼,左支右绌。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后者是常态而前者往往属于特殊。如隋炀帝,应该说经营西域还是颇见成效的,但是,在应对东部问題上,就明显力不从心了,数次征伐高丽,都惨遭失败,最终导致隋王朝土崩瓦解,身死国灭。又如明王朝的覆灭,也是因为陷入东西两个方向同时面临危机的结果,旣要对付东北的女眞族军事威胁,又要对付发轫于陕西的农民军战略进攻,首尾无法兼顾。再如晚淸,也是东西防线都岌岌可危,资源有限,不能从容应对,故有李鸿章“海防”与左宗棠“塞防”之间的重大争议。由此可见,长时段考察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能够发现,东与西的对峙,是与历史的进程如影相随的,如果懂得了这其中的奥秘,那么,不少匪夷所思的历史现象之本质,也就可以思之过半,昭然若揭了。
[1].* 本文与郭相宜博士合写。
[2].参见黃朴民、把梦阳《东西战略格局的演进》,《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3].按庄春波先生的说法,也可称为“华族”,见氏著《华夏东西说》,载《新华文摘》1997年第1期。
[4].关于为何“野人”反而先进于礼乐,可参阅胡适《说儒》、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等论著。
[5].参见罗琨、张永山《中国军事通史·夏商西周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19页。
[6].《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上册。
[7].《殷周金文集成》2739,中华书局,1985—1995年。
[8].参见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殷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9].《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第245页。
[10].《战略入门》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页。
[11].参见献侯鼎,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3.50.2;作册令方尊,同前11.38.2。
[12].参见王奠新邑鼎,《陕西金文汇编》上135,三秦出版社,1989年;士卿尊,《三代》1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