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吴、越战略地理
春秋初期见于《左传》等史籍记载的大小诸侯国大约有一百四十余个,其中绝大多数面积狭窄、人口稀少,且往往有被称为夷狄的少数部族错杂散居其间。所谓“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反映了这一客覌现实。在长期的兼并争霸战争中,它们先后为大中型国家所吞灭。终春秋之世,眞正具有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实力和影响的大中型国家,不过十多个而已,它们是周、晋、楚、齐、秦、鲁、宋、郑、吴、越、燕、曹、卫、陈、蔡、许等国。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吴国自吴王阖闾时代起,都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其地略有今江苏省大部,兼及今安徽、浙江一部之地,东至海,南有太湖,西及皖北与楚国接壤,北距徐州与宋、鲁为界。
吴国建国的历史相当悠久,但自西周直至春秋前期,由于它地处东南一带,远离中原文化腹心,因此,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疆域有所开拓,但是总的来说,吴国在列国中并不显眼,影响也比较有限。然而,自春秋中叶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吴国在大国争霸的局势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当时迅速崛起的新兴国家。尤其是其第十九代君主寿梦登位后,虚心向周围和中原的先进国家学习,改良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扩大对外交往,加强军队建设,使吴国迅速崛起为一个新兴强大的国家。吴国历史的发展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越国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以今浙江中北部为其活动中心,东至海,西至今江西省境內,北至今浙江嘉兴一带与吴国为界。灭吴后,其疆域曾拓展至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一带,纵横数百里。越地文化与传统就是坚韧不拔,死不旋踵,所谓“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这种恶劣的环境,艰辛的生活,使得其地民风剽悍凶猛,尚武好斗,“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汉书·地理志下》)。
吴、越在春秋中晚期迅速崛起,“迭为霸王”。其地拥有江湖地利之胜,巩固后方,伺机而动,攻守皆宜,进退自如。春秋时期的时代命題旣然是争霸,吴国与越国当然无法免俗。所以随着国势的蒸蒸日上,其先后在位的统治者也想照猫画虎,学中原诸国的样,循序渐进争霸中原。
对于春秋时期争霸主角晋、楚诸国来说,吴、越是自己争霸中心战场的最大侧后,谁拥有两国的支持,即可对敌手构成侧后的威胁,陷对手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故晋国拉拢吴国牵制楚国北进在前,楚国如法炮制联络越国消弭吴国威胁于后。由此可见,吴、越独特的兵要地理环境曾对春秋晚期列国战略态势的递嬗,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吴、越两国亦凭依各自有利的兵要地理条件,际会风云,脱颖而出,成为春秋末年大国争霸斗争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