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行动的突然性、灵活性
在明确宣示自己战略根本意图的同时,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与战术运用上,统一战争与一般战争相同,也强调“兵不厌诈”,主张遵循“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九地篇、计篇)的作战原则,致力于示形动敌,声东击西,奇正相生,避实击虚,欺敌误敌,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发动突击猛攻,“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子兵法·九地篇》),打得敌人惊恐失措,措手不及,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兵法·军争篇》)。
“先其所爱”,“兵贵胜,不贵久”,强调先发制人,推崇作战行动的突然性、主动性、进攻性、运动性,这可谓对中国古代兵家关于制胜之道基本规律的深刻揭示。
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口头禅:“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一步晚,步步晚”。在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題。早在“古司马兵法”系统的兵书《军志》中便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提法,《左传》里也有“宁我薄人,无人薄我”的见解。其实质含义即主动进攻,实施突然袭击,以争取作战上的先机之利。
“先发制人”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那么剩下的问題,便是如何实施高明的作战指导,来贯彻“先发制人”的目的了。古代兵家认为,要“先发制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应该创造和把握正确的时机。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示形”惑敌等方法,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暴露破绽,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主动进攻,乘虚而入,一举克敌,高奏凯歌:“敌人开阖,必亟入之……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孙子兵法·九地篇》);“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迅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六韬·龙韬·军势》)。二是应该在己方处于完全主动地位的情况下运用,其进攻的方向应当选择在敌人最薄弱且又是最要害的环节,从而触一发而牵动全身,以收事半功倍之效,确保“先发制人”的战略意图能够得以顺利实现。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孙子兵法·九地篇》)。
为了圆满实现“先发制人”这一战略意图,古代兵家主张在采取军事行动之时,一是要做到具有突然性,使敌人处于猝不及防的被动状态:“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孙子兵法·九地篇》);“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孙子兵法·虚实篇》)。二是要做到具有运动性,即提倡野外机动作战,调动敌人,以期在野战中予以歼灭性的打击:“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孙子兵法·九地篇》),要“悬权而动”,使自己始终保持主动的地位。三是要做到具有隐蔽性,使敌人无从窥知我方的眞实作战意图,如同聋子和瞎子一样,从而确保我方军事行动的突然性能够达到,运动性可以实现:“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孙子兵法·九地篇》);“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孙子兵法·虚实篇》)。用《管子·兵法》的话说,便是:“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影)。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使得敌人在与我作战时,如蹈虚空之地,同变化不定的影子搏斗一样,有劲使不上,处处被动,而我却能够随机制宜,置敌于死地。古代兵家认为,只要在军事行动中眞正做到隐蔽、突然、机动,那么就能够先发制人,稳操胜券。
在隐蔽、突然、机动这三者之中,隐蔽又是基础,是达成突然性、实施机动性的前提条件。而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是否能“示形动敌”,创造主动条件。因为战场上两军对阵,敌我双方在主覌上都毫无例外要致力于造势任势,以争取主动的地位。而能否成功,关键之一,就在于能否广施权变,示形动敌,出奇制胜。
所谓“示形”,就是隐眞示假,诱使敌人中计上当,被自己牵着鼻子走,最后陷入失败的境地。用古代兵家的话说,就是“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孙子兵法·势篇》)。他们指出,战场上示形动敌、克敌制胜的最上乘境界,乃是“形人而我无形”,“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孙子兵法·虚实篇》)。一旦达到这种境界,那么进行防御,即可“藏于九地之下”,坚如磐石,牢不可摧;实施进攻,即可“动于九天之上”,主动灵活,制敌于死地。一句话,我军处处主动,而敌军则处处被动。
统一战争是关系着敌对双方的生死命运的军事行动,一着不慎,则全盘皆输,所以,作为统一大业的指导者在从事战略进攻的时候,特別重视作战指挥的稳妥得体,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为了尽可能減轻来自敌方的顽抗,尽可能增加取胜的成算,他们总是在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上做到具有隐蔽性,达成突然性,先发制人,把握主动,从而尽快地破解敌人防御方式,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消灭敌人的战争力量,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
这种战役指挥隐蔽性、突然性的特征,在秦统一六国战争过程中王翦、王贲的战略指挥与作战部署中有着鲜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