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统一战争中的典型战略预案评析
秦汉统一战争中的典型战略预案评析

左图:石制甲,秦始皇陵9801号陪葬坑出土。虽是陪葬石甲,但其形制与石甲相同。右图:石制胄,秦始皇陵9801号陪葬坑出土。石甲胄坑的发现推翻了多年以来“秦人无胄”的推论
“先计后战”是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传统。古代兵家都普遍强调“先计”的重要性,孙子把《计篇》放在其兵法十三篇之首。《管子》强调“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內,然后兵出乎境”(《管子·七法》)。《尉缭子》同样主张计要“先定”,虑要“蚤(早)决”(《尉缭子·勒卒令》)。秦汉以降,兵家对“先计后战”的论述更是不绝于书,如《陆宣公奏议》“卷九”中指出:“两强相接,两军相持,事机之来,间不容息。蓄谋而俟,犹恐失之。临时始谋,固已疏矣。”宋代何去非认为“计必胜而后战,是胜不可以幸得也”[1]。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主张要打“算定战”,坚决反对打“舍命战”和“糊涂战”[2]。在他们看来,战前没有充分的筹划,势必会导致“战之自胜,攻之自毁”(《管子·七法》)。
李际均将军认为:“战争双方的对抗不仅渗透于战争行动过程中,即渗透于围绕着双方军队攻防作战的一切活动中,而且渗透于双方的战争计划中。战争计划(黃朴民按,也可以理解为战略预案)固然是自己一方意志的表现,但在这个意志中包含着对敌人的估量。一切战略的方针与措施都是针对敌人的对抗而制定和部署的,自己采取的一切措施都会引起敌人的反措施,战争计划不单纯是考虑自己怎样做,而且要同时考虑敌人会怎样做。”[3]战争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先计”除了要做到尽可能万全与周密之外[4],更要考虑到深计远虑的问題。即战略预案要符合战争运动的可能发展,要关照到整个战争的全过程。因此,“先计”的要义之一是“谋所以始吾战也,战所以终吾谋也”[5],并把这一思想坚定地贯彻于战争实践之中,眞正做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统一战争是情况殊为复杂、样式颇为多样、意义最为突出的军事斗争,其指导者为了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圆满实现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尤其重视根据主客覌形势和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战争战略预案,使之作为自己整个行动的基本纲领,并且依据统一战争进程的实际及时进行必要的充实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