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战速决与持久作战的统一
从战争效益比来说,速战速决是最为理想的选择。道理很简单,从战争与经济关系这一角度覌察问題,进攻速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从事战争所损耗的人力、财力、物力,数量大得惊人,对国计民生来说,不啻是极其沉重的負担,战争时间一久,各种严重的困难便会纷至沓来,使国家和民众陷于不可自拔的境地,所谓“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子兵法·作战篇》)。此外,从复杂战略格局考察,速战速决也应该是战争指导者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如果某一国长期从事征战,就会给第三方带来可乘之机,最终使自己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出现所谓“螳螂捕蝉,黃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况,用兵圣孙武的话说,就是“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子兵法·作战篇》)。为了避免上述不利情况,战争指导者在开展军事行动时,也自然要坚决贯彻进攻速胜的原则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古代兵家都普遍主张进攻作战要做到速战速决,迅速地夺取胜利,反对使战争旷日持久,疲师耗财,“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用兵上神,战贵其速”[13],“速则乘机,迟则生变”[14],把“兵贵神速”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到整个作战行动的全过程之中,“足我粮饷,张我声势。巧于误敌,俾敌不知所备;速于攻取,俾我锋不留行。电扫星飞,深戒淹缓”[15]。
统一战争是具有战略全局意义的进攻作战行动,统一战争的实施者在军事力量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作为战略进攻的一方,在一般条件下要求做到行动迅捷,速战速决,“凡兵者,欲急捷,所以一决取胜,不可久而用之矣”[16],强调“疾雷暇掩耳乎?掣电暇瞬目乎?时不再来,机不可失”[17],“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18],因此主张对敌人“速攻之,速围之,速逐之,速捣之”[19]。
这一基本原则从秦汉历史上诸多统一战争的进程考察,可以看得非常淸楚。统一大业的指导者,在实施统一战争的战略指挥之时,总是把迅猛神速、速战速决看成是克敌制胜、实现统一的一大关键,努力避免出现进攻行动上的旷日持久,顿兵挫锐,所谓“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吕氏春秋·论威》)。因此,一旦“势已成,机已至,人已集”[20],就毫不犹豫地展开行动,以强大的优势兵力为依托,运用高明的作战指导,对敌人发起摧毁性的打击,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粉碎敌人的防御体系,攻占敌人的核心中枢,赢得统一战争的迅速胜利。
历史上成功的统一战争,大多都是速战速决战略指导运用得当的典范,如秦国扫荡关东六国之战,前后不过十余年;西晋六路灭吴,前后費时不满三个月时间。
这里,我们就以秦统一六国之战为例,说明统一大业指导者在从事统一战争过程中是如何贯彻速战速决原则,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旣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按照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仅用十余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诸侯国,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五百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至此,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21]。而这个局面的造成,在战略指挥上,不能不归功于其统一战略决策者,始终坚持和贯彻“速战速决,大创聚歼”的方针,马不停蹄,不间断地对山东六国进行打击和征服,不给对手以任何喘息的机会,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终于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一统六合,开创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当然,在充分肯定速战速决的基本前提下,统一战争的实施者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的持久作战。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其实力尚不够强大,甚至是处于劣势的时候,面对强大的对手,致力于用空间换取时间,达到强弱易势,夺取最后胜利的目的。为此,有些统一战争实施者通过持久防御来迟滞、消耗、疲惫、削弱敌人,随着战争时间的持久和空间的扩大,使敌人战线日长、兵力日分、锐气日挫、困难日多,逐渐地由强变弱。同时,“盈吾阴节”,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在打破敌人速胜的企图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战略后方得到掩护,兵力得以集结,民众得到动员,战争潜力得以发挥,外交斗争得以展开,奇谋妙策得以施展,从而越战越强。此外还要做到守中有攻,久中有速,把战略上的防御持久同战役战斗上的进攻速决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如“塞其险阻以遏之,淸其原野以待之,绝其粮道以饥之,劫其营垒以挠之,捣其巢穴以牵之。伺其旣归,然后出以袭之”[22]等等,做到“旣以守而待攻,复以战而乘敝”[23]。可见,统一战争指导者在一定条件下实施防御持久战略方针,最终目的是要由守转攻,由久转速,达成战略反攻的胜利。持久作战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转化敌我双方强弱态势的战略步骤。古人说:“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攻之。”[24]这就是说,一旦强弱易势,就要果断实施战略反击,彻底消灭敌人,实现国家统一的根本目的。
楚汉战争中刘邦战胜项羽,就是通过防御持久、后发制人的手段实现敌我双方强弱态势转换,最后达成统一大业胜利的典型事例。在楚强汉弱的形势下,刘邦采取持久防御的战略,利用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带的有利地形,实施顽强的正面防御,前后达两年又四个月之久。通过这一途径,刘邦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包括战争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机动作战得以全面展开,外交策略和间谍攻心得以广泛实施,终于取得对项羽的全面优势,并适时转入战略反攻,一举全歼楚军,完成了西汉的统一大业。
统一战争实施者选择持久作战的另一种情况,是占有战略优势地位条件下的权宜机变,这就是当胜券在握、大势已定的情况下,为減少双方军民的无谓伤亡而适当地延缓军事攻击的进度或力度,为迫降敌人创造必要的条件。这种战略选择与速战速决的做法,在统一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异曲同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