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预案的随时应变与充实调整

三、战略预案的随时应变与充实调整

正如有的军事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不确定性是战争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18]。所谓不确定性,是指战争中那些对一方或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属于无法明确的因素,它对战争的进程与结局往往会产生微妙但又实际的影响。作为战略指导者,怎样认识这种客覌存在,怎样利用这种客覌存在,通过主覌能动作用,使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因素成为现实,使有利于敌不利于己的因素消失或減弱,无疑是衡量其战略指导是否高超,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依据。

“战略指导是战略家在敌我双方对立运动的动态中,在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势和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很难始终如一地做到主客覌一致。”[19]当战争爆发后,你会发现,原先的战略预案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符合战争的客覌实际发展的,这时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乃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换言之,从战争指导的认识论来说,依据战前诸多基本因素而制定相应的战略预案,是认识的第一个过程;战争展开之后,依据新的情况,构成新的判断,对原来的计划和部署进行调整、补充、修正,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乃是认识的第二个过程。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第一个过程。

统一战争是全局性的战争,它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战略准备与战争实施,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变化性是它们带有共性规律的问題。元人郝经所云:“故自汉唐以来,树立攻取,或五六年……晋之取吴,隋之取陈,皆经营比佽十有余年,是以其术得成,而卒能混一。”(《元史·郝经传》)说的正是这层意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战略预案随着战争的进程而作适当的充实或调整,便是非常正常又十分必要的做法,因为只有如此,方能克服战争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使战略预案更符合战争活动的实际,从而推动统一大业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这正如利德尔·哈特在其名著《战略论》的“序言”中所言:“战略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一方面经常保持着一个目标,而另一方面在追求目标时,却应适应环境,随时改变路线。”

历史上根据战争进程而充实、调整原先的战略方案,从而使得统一战争得以更顺利进行的成功事例不在少数。如西晋灭吴之战的方略,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就有过一定的调整充实。据《晋书·文帝纪》记载,早在司马氏代魏之前,司马昭就制定了“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一举灭吴的战略方针。晋武帝代魏后,继续执行司马昭的这一方针,只是在时间上和战略手段运用上有过必要的调整与充实。晋咸宁二年(276),羊祜上疏晋武帝,分析当时形势,请求立即伐吴,晋武帝深以为是,准备采纳,可是就在这决断关头,形势骤然起了变化,使得西晋国家统一战略方案不得不随之稍做改变:当时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的鲜卑秃发树机能大规模起兵反晋,其势甚盛,给西晋王朝的统治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西晋朝廷只好把战略上的先南后北,临时调整为先北后南,暂时中止了灭吴统一战略的实行。次年三月,晋军在马隆的统率下攻灭树机能,西晋王朝原先的南北统一战略才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