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战争与春秋后期列国战略地缘关系的嬗变
从更深的层次考察,吴越战争也集中体现了春秋时期列国战略地缘关系的诸多特征。例如,制定和推行实质上的“远交近攻”策略,从侧后牵制主要敌手,使之陷于多面作战的被动处境,从而实现己方的战略意图,这是春秋时期列国军事外交斗争的重要內容,也是当时军事艺术日显高明的显著表现。这在郑庄公初霸实践中即已呈示端倪。当时郑国就是以远结齐、鲁,近攻宋、卫而所向披靡、雄视中原的。其后,齐、晋联手对付楚、秦,晋国联吴制约强楚,楚国借越牵制吴国,越国“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以力克强吴,所遵循的也都是类似的战略策略方针。而这类举动之所以层出不穷,且屡试不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当事国当时当地的兵要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在地理距离上间隔甚远、彼此间暂时不会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自然可以互相借助对方的力量来首先打击主要的敌人。
当然,这种格局也并非一成不变,一旦共同的主要对手被削弱或消灭,双方的地理位置接近,那么原先的盟国也可能反目成仇,形同水火。如弭兵之会后,随着楚国势力的退缩,中原列国与楚的矛盾冲突缓解,齐、晋这两个主要抗楚盟国的关系就开始趋于紧张,多次兵戎相见。又如晋、吴本为战略盟国,但在吴国五战入郢击破强楚,夫椒之战迫使越国臣服后,吴国就开始经营中原,而与晋国为敌了,于是遂有黃池争霸的一幕。再如越国,当它在从事灭吴战争时,曾经亲齐、结晋、联楚,可是一旦实现了吞并吴国的战略目的,使己之疆域推进到淮泗流域,也就立即放弃原先的亲齐、结晋方针,而要同中原列国一争高低了,“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之君皆入朝”(《国语·吴语》)。更具体地说,越王勾践坚韧不拔,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终于灭亡了世仇吴国,成了华夏大地东南部又一个崛起的强国,即和晋、楚、齐一起“四分天下”的泱泱大邦(《墨子·非攻下》有云,楚、越、齐、晋“四国独立”)。勾践是个权欲熏心、不甘消停的君主,不间歇地折腾,是他与生俱来的本性,于是乎,就趁着成功灭吴的兵威,“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为了碾压众诸侯国,加强对中原核心区域的控制,勾践还将越国的都城由会稽迁徙到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琅邪,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水经注·潍水》)。“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这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叱咤风云的“霸主”,是年为公元前473年。
总之,军事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春秋时期的战争都发生在地面或水上,因此,今天我们总结春秋战争历史的进程及其影响,就有必要深入考察当时主要列国的兵要地理状况,揭示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其战略动态、发展前景的內在联系。而吴、越战争的进程及其结局,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