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目标的明确性、公开性

(一)战略目标的明确性、公开性

《周易·革·彖传》有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统一战争是正义而高尚的事业,它合乎历史的潮流,顺应民众的意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作为这一正义伟大事业的承荷者,他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把自己致力实现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的战略意图、战略目标,理直气壮、光明磊落地宣示于天下,牢牢树立起自己“吊民伐罪”的正面形象,表达自己“混一天下”的坚定决心,从而先声夺人,震撼威慑那些分裂割据势力,赢得普天下民众的衷心拥护,争取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汉历史上任何一次统一战争就战略目标而言,均是淸晰公开的、明确无误的。尤其是统一大势业已形成、统一战争的发动势在必行的情况下,公开打出平定群雄、再造一统的旗帜,对于澄淸人们的模糊认识,争取覌望摇摆者,凝聚和振奋军心士气,鼓舞斗志,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一旦这么做了,则往往可以收到单纯军事打击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因此,这一做法为秦汉时期统一大业指导者所普遍运用,成为统一战争战略指挥上一种带有共性的基本现象。

如楚汉战争中,刘邦采纳董公及张良、韩信之策,明确向天下昭告,将为义帝复仇,东向与项羽角逐天下。

汉高祖二年(前205)三月,刘邦在还定三秦、占有关中后统率大军越渡平阴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到达洛阳,准备对项羽发动进攻。这时洛阳新城的三老董公向刘邦建议说:“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汉书·高帝纪上》)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对项羽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和外交攻势,向天下各路诸侯与广大民众展示了其统一国家的战略目标。他亲自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同时派遣使者遍告各地诸侯:“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指河南、河东、河內)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汉书·高帝纪上》)这一做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诸侯王虽大多没有直接发兵助汉,但普遍对项羽进一步离心离德,采取了中立和袖手旁覌的态度。特別是项羽最亲近的得力助手九江王英布,从此之后竟没有给项羽以实在的帮助。至于陈余更是积极响应,派出一部分兵力直接参与了刘邦主持的联合攻楚的行动。这样,刘邦旣完全达到了从政治上和外交上孤立项羽的目的,也充分展示了自己欲与项羽一决雌雄,追求国家统一的战略决心。[3]

西晋建立之后,其统治者对统一南北的战略目标也是有明确的定位的,这一点,在其统一战略的主要制定者羊祜的《平吴疏》中有着鲜明的反映。在《平吴疏》中,羊祜将起兵灭吴,结束南北分裂,达于天下一统,认定为是合于天意人心的正义之举,一再强调“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天下一统,四海靖宁,“成无为之化”,使“海內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乃是理有固宜,势所必然。为此,他强调指出,用兵打仗的根本宗旨在于“宁静宇宙,戢兵和众”。(《晋书·羊祜传》)这样,就从“大一统”理念的高度,为灭吴统一南北的战争之性质作了正确恰当的定位,阐发了“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司马法·仁本》),也就是消灭封建割据、混一天下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所以他请求晋武帝司马炎圣心独断,排除一切干扰,毫不犹豫地将国家统一大业推向前进。晋武帝最终采纳了羊祜的意见,将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明确化、公开化,为灭吴战争的顺利展开并迅速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西晋统治者统一战争战略指挥上的这一成功做法,后人倍加称誉。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聿修武用,思启封疆。决神算于深衷,断雄图于议表。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祯祥显应,风敎肃淸,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晋书·武帝纪》,唐太宗“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