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的运用与远交近攻的实施

(二)合纵连横的运用与远交近攻的实施

战国七雄的兵要地理环境,直接制约着当时各国之间战略关系的确定和变化,整个天下战略格局的平衡或动荡。换言之,战国时期列国战略主攻方向的制定和调整,外交结盟关系的建立或破裂,都可以从列国所拥有的兵要地理特定条件中寻找到一定的原因。其中“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这两种战略方针的提出和实施,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军事外交斗争的集中体现。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众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蠹》),就是由强国拉拢某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这一策略开始登台时,七雄或合纵,或连横,并无定数,如秦国也搞合纵,派兵参加五国合纵攻齐之役就是典型的例子;楚、齐诸国也搞过连横。但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独强格局形成后,连横便成了秦国的专利,而山东六国则通过合纵来抵御秦国的东进。

战国纵横家对合纵连横的重要性予以了充分的强调,“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史记·苏秦列传》)。连身为法家的韩非子也对此作出肯定的评价:“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韩非子·忠孝》)。而他们在这一问題上的着眼点,很大程度上也落实在列国兵要地理形势以及实力对比方面。如苏秦指出:“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向)而攻秦,秦必破矣。”(《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还认为,山东六国如不合纵,那么秦必定乘机东进,占领更多的战略要地,使六国兵要地理环境尤为不利,最终为秦所灭:“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史记·苏秦列传》)所以合纵的目的之一,是遏阻秦国于函谷关以西,不让它东进占据更多的战略要地,“六国从(纵)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战国策·赵策二》)。同样的道理,秦国搞连横,其战略目标之一,也是要占领关东的重要战略据点,使自己的兵要地理环境变得更为有利,从而为统一六国创造条件。事实证明,秦国的连横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

制定和推行“远交近攻”政策,从侧后牵制主要敌手,使之陷于多面作战的被动处境,以实现己方的战略意图,这也是战国七雄军事外交斗争的重要內容,而以秦国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远交近攻”作为一种多国并峙背景下的战略策略方针,起源很早,在春秋时期,郑、齐、晋、楚、吴、越等国在争霸战争中都曾运用过此策,但是作为一个明确的提法,则始于范雎。他在向秦昭王献策时建议“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强调“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昭王纳其策,果然在战争中取得重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增加了非常重要的筹码。

从更深的层次考虑,远交近攻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当事国当时当地的兵要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就秦国而言,与自己利害最相关的是韩、魏两国,它们在晋南、豫西的土地与关中平原相邻,在秦卧榻之侧,是秦东进的第一道障碍,如商鞅和范雎所言:“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史记·商君列传》),“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战国策·秦策三》)。所以秦为了排除这种威胁,打开东进统一天下的道路,自然要把魏、韩列为首要打击对象。反之,对齐、燕这样的地理距离上间隔甚远的诸侯国,在彼此间暂时不会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秦自然可以远交,互相借助对方的力量来首先打击主要的敌人,从而由点及面,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