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迂直之计,杂利害之虑

(三)知迂直之计,杂利害之虑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旣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就淸晰地揭示了事物包含双重性的特质。作为高明的统一大业指导者,在从事统一战争的战略指挥时,自然应该明白这一层道理,从而趋利避害,掌握主动。

中国古代兵家强调要以辩证的覌点对待争夺先机之利的问題,“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孙子兵法·军争篇》),旣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充分估计到其困难甚至不利的一面,见利思害,见害思利,从而防患于未然,制敌于先机,“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孙子兵法·九变篇》)。这对于统一大业指导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哲学智慧与思维方式,即当其实施统一战争的战略指挥时,一定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因为见利而忘害,不利的因素就可能恶性发展,最终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见害而忘利,则有可能使自己丧失必胜的信心与斗志,不再去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而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

由于受统一战争的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各种属性的制约,其实施者在从事战略指挥时经常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对其战略指挥能力也总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统一大业指导者的成功,往往表现为他善于审时度势,透过纷纭复杂的表象,把握住事物的核心,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时除了运用“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常见方法与手段外,也免不了走迂回的道路,即所谓“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兵法·军争篇》)。表面上是多付出,多耗費,实际上是“后人发,先人至”,始终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4]像楚汉战争中韩信率汉军开辟北方战场,从项羽的侧后实施战略迂回和包围;东汉开国战争中刘秀率先经营河北,待时机成熟后再下洛阳,取长安,据有中原核心地带,均是秦汉统一战争战略指挥中有关“以迂为直”原则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