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纵深的延伸与战略要地的争夺

(三)战略纵深的延伸与战略要地的争夺

所谓战略纵深,即指战略部署的纵向深度,也指战略部署的纵深地区。在战略纵深地区通常部署有大量战争预备力量,设有重要的军事基地,是人力、物力资源的重要基地和前方作战的依托,对支持战争、保障战略全局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战国诸雄都高度重视战略纵深的拓展和延伸,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明兵要地理环境对列国军事战略的影响的确不容忽视。

七雄之中,致力于战略纵深的延伸并收到显著效果者,首推秦国和赵国。秦国自春秋以来,始终重视对少数部族的进攻和兼并,对周边的拓展,巩固后方,扩张疆域,延伸战略纵深,积聚力量,为争霸中原创造条件。进入战国后,秦国在拓展战略纵深方面更为积极,它吞并巴蜀、攻灭义渠就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例子。对于进攻巴蜀的战略意义,司马错曾做过精辟的分析:“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据此,司马错建议先攻巴蜀,以扩展秦国的战略纵深。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后来,秦又多次出兵攻打西北的义渠,经过长年的战争,最终彻底消灭义渠,进一步扩大了秦的疆域,延伸了秦的战略纵深。应该说秦致力于扩展战略纵深的做法对于进一步改善其兵要地理环境意义十分重大,对秦的强盛和统一战争的进行具有突出的作用,“蜀旣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

赵国在扩展自己的战略纵深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这突出表现为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利用增强了的实力,先后五次起兵攻打中山,终于在公元前296年灭亡中山,除去了腹心之患,并攘地北至燕、代(在今河北蔚县东北),西至云中(在今內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九原(在今內蒙古包头市西),大大延伸了赵国的战略纵深,改善了赵国的兵要地理环境,“北地方从,代道大通”(《史记·赵世家》),为赵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崛起,成为抗秦的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兵要地理对战国七雄军事战略的制约,还表现为它们均重视对战略要地的争夺和控制。所谓战略要地,是指对战略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亦称战略重地,它包括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上具有战略地位的要地、要塞等。在战国时期,战略要地的得失对战争的进程乃至结局同样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七雄十分重视控制和夺取战略要地。

这里,我们仍以秦国为例来说明战略要地的得失对兵要地理环境的变化、统一战争的进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整个攻守形势来说,魏、韩地处中原腹心,相当于现代地缘学说所讲的“心脏地带”,谁控制了这一“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整个七雄格局。所以秦国对战略要地的争夺,从大的方面讲,就是进攻和控制魏、韩,“以绝从(纵)亲之要(腰)”(《战国策·秦策四》)。而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不让韩、魏这一“心脏地带”落入秦国的手中,“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战国策·魏策四》)。然而,秦国毕竟棋高一着,通过外交上的纵横捭阖和军事上的凌厉打击,终于控制了韩、魏这一“心脏地带”,迫使韩、魏倒向秦国的阵营:“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战国策·魏策一》),“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韩非子·存韩》)。

从具体的对战略要地的争夺来看,在很长时间里,秦国用兵的重点是指向河西(今陕西境內黃河西岸一带)、崤函以及河內(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地区)。秦与魏争夺河西这一战略要地历经多年,其间该地曾数易其手。公元前330年,秦终于从魏国手中夺得河西,不久又攻占上郡以及河东的部分土地。从此,黃河天险便为秦国所完全掌握,秦国的声威也就震动一时了,它随即开始了东进扩张,把战火燃向山东六国。由此可见,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其实施兼并统一战略迈出了第一步。

对崤函的争夺和控制,是秦国改善自身战略地理环境、从事统一战略活动的又一个重要步骤。早在春秋中期,秦晋之间就为争夺对战略要地桃林、崤函的控制而兵戎相见,大打出手。然而由于晋国始终将“崤函之险”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终于使秦国终春秋之世未能得志于中原,即如淸代顾栋高所言:“二百年来秦人屏息不敢出兵者,以此故也”(《春秋大事表》),“贾生有言:‘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呜呼!此周、秦兴废之一大机也。考春秋之世,秦晋七十年之战役,以争崤函。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春秋大事表》)。正因崤函具有这样重要的战略地位,故秦国从公元前329年起便对那里全力进攻,志在必得。经过激烈的争夺,秦终于全面控制了崤函,在那里设置函谷关,从而确保其退可以守住关中门户,使八百里秦川安全无虞;进可以出兵豫东,争雄天下,完成统一。

晋南豫北通道东端的河內之地属魏,为赵、魏、齐三国交界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也是秦国争夺的主要对象。秦军经过苦战,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占领此地,从而在黃河以北建立了一个楔入中原的桥头堡,截断了赵、燕与楚、魏、韩诸国的联系,并东边陈兵迫近齐境,使之不敢加入合纵联盟。秦国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其意义正如后人所评论的那样,是“夫以常山为天下脊,则此卫及阳晋当天下胸,盖其地是秦、晋、齐、楚之交道也。以言秦兵据阳晋,是大关天下胸,则他国不得动也”(《史记·张仪列传》司马贞“索隐”)。

当秦国占领了河西、崤函以及河內等战略要地后,其兵要地理环境遂得到根本的改善,其统一六国的前景也就变得平坦无阻、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