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的将帅素质覌,全面系统,要言不烦,基本上解决了将帅道德情操养成的核心问題,“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茅元仪《武备志·兵诀评序》)。后人在这方面很难再有大的突破,都不能绕开孙子的论述另起炉灶,而只能在孙子基本覌点的理论框架內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说到底,军事理论的核心命題是一以贯之的,是超越时空的,用俗话说,就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正如英国军事学家富勒在其《装甲战》一书中所言:“世界上没有绝对新的东西。我曾说过,学员只要研究一下历史,就可看出,战争的许多阶段将再次采用基本相同的作战形式。只需进行一些研究和思考,将会认识到,过去所采用的所有战略和战术,自覚或不自覚地都是根据军事原则制定的。无论军队是由徒步步兵、骑兵,还是由机械化步兵组成,节约兵力,集中,突然性,安全,进攻,机动和协调等原则总是适用的。总之,摩托化和机械化只是改变了战争的条件,即改变了将军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他的军事原则,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7]每个作战指导是如此,将帅的素质养成也不曾有例外。

当然,孙子构建的将帅素质养成系统內部的相关要素,也会有一定的微调和修正,与时俱进,別开生面。拿春秋末年的兵学典籍《孙子兵法》与战国时代的兵学名著《吴子兵法》《尉缭子》《六韬》相比,我们能够发现,在将帅素质养成问題上,它们之间旣有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旣不乏同一性,也不无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产生,本质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宗旨和性质的嬗变,是当时时代精神更替与政治命題转换在将帅素质养成上的折射。春秋战争的核心主題是争霸,而战国战争的中心命題乃是兼并,到后期更升级为统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后人在孙子将帅素质论的基础上有所微调,打上新时代的烙印,也是理有固宜,势所必然了。

战国兵书中在相关将帅素质养成问題阐释上,差异于孙子的论述,槪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将帅品德修养內容上的具体化,细致化。如关于将帅与普通士卒关系处理方面,虽然都提倡和衷共济,营造良好的內部氛围,但《孙子兵法》中只是提出抽象的原则,大而化之地做些强调,所谓“与众相得”,“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云云,可是在《尉缭子》《六韬》等典籍中,这种“与众相得”的原则,乃被具体化了,有了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它们要求,将帅要得人之用,就必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与普通士卒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从而来争取得到广大士卒的衷心拥护,热忱爱戴:“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六韬·龙韬·励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二是因时代政治生态、文化氛围的改变,而对将帅综合素质养成的具体纲目,做合乎逻辑、顺应现实的调整。在孙子那里,将帅综合素质的五个要素,为“智、信、仁、勇、严”。《六韬·龙韬·论将》也把将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槪括为五项,所谓“将有五材”,纲目数量虽然仍为五项,但是具体內容却有了较大的差异,成了“勇、智、仁、信、忠”。“勇”变成为“五材”之首,另外,又用“忠”取代了“严”,“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应该指出,这种调整,不是偶然的,而是战国新型政治生态在将帅综合素质养成方面的曲折体现。众所周知,学术界一般将《孙子兵法》视为成书于春秋后期的著作,《六韬》的成书年代,专家们的基本覌点则是认同为战国晚期。春秋与战国之间,政治生态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春秋时期的贵族联合执政,到了战国时期,基本上为君主专制集权所取代。在这种“惟辟作福,惟辟作威”的专制集权体制之下,将帅施行机断指挥的相对独立性当然是日趋式微,他们的身份已完全依附于君主本位,他们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就是中央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这架高速运转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而已。这样的新型政治生态,决定了“智”不可能被列为“五材”之首,因为足智多谋,只会让大权独揽的君主有芒刺在背的感覚,只会让君主很不放心,寝食难安。同样的道理,《六韬》也不可能将“仁”置于“五材”的首要位置,将帅汲汲于“爱兵恤民”,这在君主眼里,迹近收买人心,有沽名钓誉、分庭抗礼的潜在威胁。所以,在专制集权的君主看来,将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不怕死,敢于冲锋陷阵,能够骁勇善战,因此,勇就成了身为将帅者的第一“美德”了。至于“忠”被列入“五材”,也完全是专制集权体制条件下,将帅必须对君主毫无保留地输诚纳忠的义务,绝对不允许有任何其他的想法,所谓“忠则无二心”的谜底,正在这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孙子和《六韬》所列的将帅综合素质內涵与次序的微妙差异性上,我们能够覌察到将帅素质的构成和变化,换言之,槪念或范畴的提出或取舍,一定会隐晦而曲折地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之政治生态的鲜明特征,而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它,来正确地解读和深刻地理解像《孙子兵法》这样的经典文本所蕴含的特定文化气息,从而眞正感受并领悟一种难以言说且又魅力永恒的时代精神。


[1].郭化若:《论孙子兵法》,《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代序”,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

[2].吴如嵩主编:《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712页。

[3].《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第51页。

[4].《战争论》,第53页。

[5].《战争艺术槪论》,刘聪译,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74页。

[6].《长征记》,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57页。

[7].《装甲战》,周德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