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打马图经》

一、李清照《打马图经》

“打马”主题作品为李清照于宋绍兴四年(1134)避地金华时所作。

绍兴四年秋,金国纠合伪齐刘豫,发兵南侵。九月,敌军渡淮,十月进犯滁州,围攻亳州、濠州、承州等地。因此,南宋首都临安岌岌可危,朝野震荡。李清照《打马图经》序对这种状况描述道:

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

于此危急之时,李清照也不得不离开临安:

自临安泝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

另一方面,正当金兵准备大举南下之时,金国将领听闻金太宗完颜晟病重,于是大举撤兵,急于回朝商定王位继承人。这就是说,金太宗的病危迫使金人此次南侵很快结束,南宋危机得以暂时缓和。李清照听闻此讯,“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于是博弈之事讲矣。”这便是“打马”主题作品创作之所由。

具体来说,“打马”主题作品包括:

(一)《打马图经》序。《图经》部分今佚。此序在评价各种博戏之后,着重介绍了自创“命辞打马”的经过与缘由。全文夹叙夹议,既有社会面貌的特定描写,又有个人心理的自然流露,和谐自然,舒卷自如。

(二)《打马图经》命辞。这是李清照依据《打马图经》对“打马”基本规则所作的阐释和论述。“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附见”,凡十三则,杂于《打马图经》各项条例之中,论皆骈语,颇为工雅。

(三)《打马赋》。此赋特意将“打马”与现实军事谋略相连,故虽名“打马”,实为发抒拳拳爱国之意。“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恢复中原之志,彰彰明矣。

“打马”作为一种博弈游戏,自宋代以后,逐渐失传。因此,我们对于“打马”的游戏规则及具体操作过程仍有诸多疑点,不能复原当日之旧。

必须说明,李清照以“打马”为喻,表露忧国忧民的热烈情感,抒发“巾帼不让须眉”宏大气魄,至今仍是满卷皆然,铿锵有力。“洵闺房之雅制,小道之巨观”是也。清人李汉章《题李易安〈打马图〉》:

国破家亡感慨多,中兴汗马久蹉跎。可怜淮水终难渡,遗恨还同说过河。

南渡偷安王气孤,争先一局已全输。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

这是深得易安精义的。

【注释】

①李汉章《黄璧山人诗集·题李易安〈打马图〉》,转引自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李清照集》,第3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