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子
骰子,用骨头制成,方形而有棱。六个面都被雕刻,每一面用点数标记,点数有一、二、三、四、五、六。唯独四点用朱红色,其余的都是墨黑色。骰子的器具,以最多六枚骰子为限,投掷在盆中,看骰子的旋转。古人所称的骰子,大抵都是指樗蒲游戏的博具。砍伐木材作为博子,数目有五枚,因此叫做“五木”。
《潜确类书》上说古人赌博掷骰用五枚博子,以木头作为材料。陈思王曹植创造了双陆游戏,用二枚博子,以骨头作为材料。博骰的制作材料一开始是木材,其后转而用石头、玉石、象牙或骨头(参见程大昌《樗蒲经略》)。到了唐代也用骨头了(程氏说,《列子》中提到了“投琼”,这说明周末已经开始用到玉作为博子的材料了。根据鲍宏的《博经》上记载的:所投掷的骰子,称之为“琼”,或许是借琼玉来形容木材的温润。李翱的《五木经》记载:骰子,用木材做成,如今则用象牙犀角。这可以成为唐代开始用骨头做骰子的证明)。然而此时骰子的形状尖锐而呈椭圆形,并不是四方的;它的形制是在周围涂抹画彩,而非镂刻点数;它只有两面,而不是六面。与如今的骰子大不相同(详细见下文引用的《樗蒲经略》)。如今的骰子,可能起源于陈思王曹植制作的两骰博子。
《声谱》上说,陈思王曹植制作了二枚骰子。到了唐代,产生了叶子戏,于是骰子增加到了六枚。这是一个证明。《唐书·艺文志》书目中记载有李郃的《骰子选格》三卷。李郃,字仲元,曾经做过贺州刺史。现在他的书没有流传下来。传下来的版本是房千里的,《骰子选格》此书不知是否就是他写的?
刘禹锡的《观博》上说:“博戏中的骰子,博齿用骨头做成,有四条棱,全部用朱色和墨色镂刻而成,点数成对,两枚骰子加起来最多十二点,对应一年十二个月。”这说得不对吗?古代的博齿,明显不是五木的博具。李洞的诗中说:“六枚骰子重新投掷,仍旧成为六枚赤色的骰面。”《南唐近事》记载:刘信手捧六枚骰子,一掷之下,六枚骰子都是绯色。《宋史》记载:王昭远一掷,六枚骰子都是赤色。凡此种种,都是如今骰子一类的游戏。这和樗蒲的五枚骰子游戏,互不相干。自从唐代骰子盛行以来,五枚骰子的玩法渐渐废弛了。程大昌说:“古代的书籍和典事中谈及樗蒲的,后来渐渐都无法知晓了。”大概从宋代开始便是这个样子了。
骰,是“投”的意思,取“投掷”的含义。后世转而称呼为“头”。周文帝命令丞郎投掷樗蒲头。古代称呼为“投琼”。琼,又写作“”,又写作“焭”,古律文称之为“出九”,又名“博齿”,又名“穴骰”,或者也写作“穴骼”,又名“明琼”“琼畟”(上述这些称呼大多指的是樗蒲游戏中的“骰子”,但是如今的骰子也可以通用这些称呼)。
赌徒在隐语中称呼骰子为“惺惺二十一”,是说六个面加起来共二十一点。又说:象征六,意味着六粒骰子可以成为一副牌。四点用朱红色,相传唐明皇和杨贵妃赌采,将要败下阵来,只有掷出两个四点才能转败为胜。皇上连声呼喝,骰子旋转最后出现了两个四点。皇上十分高兴,诏令高力士,赐四点为绯红色。
骰子的形制,是六枚子,每枚子六面。而角逐取胜的道理,每一种骰戏都各有不同。有叫“掷状元”的,用筹马作博具,以四点多的为胜利。还有全部同种颜色的,五枚骰子同一花色,有巧、分相、不同、马军、四序等名目,依次都可以得到胜采。
有叫“掷升官图”的,最重视赌局的局道。第一次投掷是身份晋升的起始。六枚骰子,以四点为品德,以六点作为才能,以二、三、五点作为功劳,以幺点作为赃祸。遇到四点,就会超拔升官;次一点遇到六点也会升官;遇到二三五的功劳点也有升官转职。遇到幺点则要贬官受罚。
有的游戏叫“掷老羊”,集齐五六个人,分朋列座,一个人轮流坐庄,其余的人出注。看所投掷的三枚骰子。除了同一种花色之外,计算其余三枚骰子的大小决出胜负。
有叫“掷挖窖”的,便是看花色相同的三枚骰子,计算它们的大小决定胜负。如果遇到第四、五、六枚骰子花色也相同的情况,则胜面更大。像这样的游戏,不能一一列数了。如今习俗中流行的“老羊”游戏,尤其是这样。这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
还有吴地的风俗,向亲友数人聚敛钱财集会,称之为“首会”。敛财的人,按照期数全都要收取金额。各自看首会得到的钱财,将骰子封闭在盒中,两手摇晃盒子,不久打开盒子,看点数的多少来决定获得钱财的先后顺序。这叫做“摇会”。这是促使钱财流通转运的活动,并不是赌博,但是它对骰子游戏也有所借鉴。
程大昌《樗蒲经略》上说:“博骰,砍伐木材作为博子,它的形状两头尖锐,中间平坦宽阔,形状像杏仁。正因为它尖锐,所以才能旋转跳跃;正因为它平坦,所以才能镂刻画彩。每枚博子都有两面,其中一面涂黑色,画牛犊;一面涂白色,画雉鸡。”
如今,市井无名之徒在市场门口开阔的地方设赌场,用的博具也是两头尖锐,四周刻着六个面,雕刻得像骰子的形制。它的形状类似橄榄,而有棱角。先设出赌局的局道来,醒目的写上一二三四五六等字样,然后举手按住骰子旋转,观看的人趁着骰子旋转还未停止时,用钱作注压向某个字;最后骰子停止射中了哪个字数,便根据所压的钱数获得采数。如果四次都没有赌中,那么钱财便都去填饱设局的人的钱袋了。这种游戏叫做“转骰”,很像“意钱”这类游戏,实际上也是用的骰子的形制。
白居易有一首诗说:“鞍马呼教住,骰盤喝遣输。长驱波卷白,连掷采成卢。”(骰盤、卷白波、莫走鞍马等,都是当时的酒令名。)
宋徽宗时期,宫中有一种游戏叫“宣和谱”,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皇甫松撰写了《醉乡日月》(又名《投琼谱》)记载骰子令非常详细,如今流传的杨维桢的《除红谱》,无名氏的《醉绿图》,郭樵叟的《颖谱》,袁舜臣的《合欢谱》,登瀛子的《斗腰谱》,丁讽的《双成谱》,屠豳叟的《兼三图》,都是骰子类酒令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