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戏宜忌
牧猪闲话①(选译)
吴江金学诗二雅②著
燕射③投壶④,载于礼经。古圣贤游艺之具尚矣。下此以戏具角胜负者,围棋之制最古,至于今不易。
他若博也,握槊也,双陆也,长行⑤也(见《唐书》及李肇《国史补》),九胜局也(见《记纂渊海》①),樗蒲也,打马也(见陈振孙《书录解题》②),塞也,格五也,蹙融也,弹棋也,波罗也(见徐广《弹棋经》),四维也,儒棋也(魏侍中肇著《儒棋格》,见《说郛》),象戏也,叶子也,金叶格也,金龙戏也(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旋棋也(同上),意钱也(此外如角觝③,蹴鞠诸戏所以角力,故不引及),或异名而同实,或一名而异用,皆见于史传及前人诗赋文集。而其法多不传。
【注释】
①牧猪:“牧猪奴戏”的缩语,对博、弈的一种鄙称和戏称。《晋书·陶侃传》:“樗蒲者,牧猪奴戏耳。”
②金学诗:字韵言,号二雅,晚号梦余道人,江苏吴江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工诗文,有《播琴堂文集》六卷,《诗集》十二卷。
③燕射:古代射礼之一。指宴饮之射。
④投壶:古代宴会礼制,亦为娱乐活动。宾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壶口,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饮酒。
⑤握槊、双陆、长行:皆为古代博戏。
【注释】
①《记纂渊海》:类书。195卷,一本作200卷,一本作100卷,后集125卷,补集47卷。宋潘自牧撰。
②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③角觝:即角抵,我国古代两人以力、技相校的游戏。
盖玩物丧志之尤,名流俊士间一涉猎,儒者所诟厉,大雅所弗尚也。且著述之家,概曰博戏,通曰樗蒲,以事涉猥琐,未暇析其原委,条其分合。又或以意改易其制,厌故喜新,所闻异词,古意寖失①,有由然矣。
北窗长昼,从睡乡中回,辄就所见闻以书籍可考者证之,古有今无者,难以臆断。故不赘。古无今有者,亦著录焉。聊以资谈谐,示寓意。倘遇运甓之陶士行②,毋乃亟取而投诸江中乎③!
【注释】
①寖失:逐渐失去。寖,同“浸”,浸渍。
②《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后以“运甓”比喻刻苦自励。甓,砖石。陶士行,即陶侃,字士行,晋代名臣。
③《晋书·陶侃传》:“诸军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
骰子
骰子,以骨为之。矩方觚①棱。凡六面皆镂,其中而以点识之。曰幺,曰二,曰三,曰四,曰五,曰六。惟四用朱点,余皆墨。其具以六子为限,掷之于盆,视其转止。按古人所称骰子,大抵皆指樗博之具。斫木为子,其数五木,名五木。
《潜确类书》②谓古人博骰用五子,以木为之。陈思王③造双陆,用二子,以骨为之。博骰用木。其后转而用石,用玉,用象,用骨(见程大昌《樗蒲经略》),至唐时亦用骨矣(程氏谓“投琼”见《列子》,则周末已尝用玉骨也。按鲍宏①《博经》云:所掷骰,谓之琼,或是借琼以形木之温润。李翱《五木经》云:骰,以木为之,今则以牙角。可为唐时始用骨之证)。然其形尖椭,非四方;其制画彩,非镂点;两面,非六面。与今骰子迥异(详下所引《樗蒲经略》)。今之骰子,疑始于陈思王之两骰。
【注释】
①觚:棱角。
②《潜确类书》一百二十卷,明陈仁锡辑。
③陈思王:即曹植,字子建,汉末建安年间杰出文学家,曹操之子。因其生前封陈王,死后谥号为“思”,故后人尊称其为“陈思王”。
《声谱》云:陈思王制骰子二。至唐末,有叶子之戏,遂加骰子至六。此其证也。《唐书·艺文志》有李郃《骰子选格》三卷。郃,字仲元,贺州刺史。今其书不传。传者房千里。《骰子选格》未知即其制否也?
刘禹锡《观博》文云:博,齿用骨,觚棱四,均镂以朱墨,耦而合数,取应期月。①其曰异乎!古之齿,明非即五木之具也。李洞诗曰:六赤重新掷印成。②《南唐近事》③载刘信掬六骰于手,一掷六齿皆赤。《宋史》载王昭远一掷六齿皆赤。凡此皆即今骰子之戏。与樗博之五骰,各不相涉。自唐世骰子盛行,五骰之制渐废。程氏云:古书古事语及樗蒲者,其名遂不可晓。盖宋时已然。
【注释】
①鲍宏:一名鲍弘。隋代政治家,传说其著有《博经》。
骰,投也,取头掷之义。后转呼为“头”。周文帝命丞郎掷樗蒲头(见《北史·薛端传》)。古曰投琼(见《列子》)。琼,一作(见繁钦《威仪箴》),又作焭(见《颜氏训》),古律文谓之出玖(见《樗蒲经略》),又名“博齿”(见《楚词·王逸注》)①,又名“穴骰”,一作“穴骼”(见房千里《骰子选格序》),又名“明琼”(见洪遵《双陆序》及晁氏《读书志》),又名“琼畟”(见李洞诗注②。按以上诸目多指蒲博之骰,然今骰子亦可通用)。
【注释】
①期月:指一年的十二个月。博骰六面,点数一至六,两粒骰子则最大点数为十二,暗合一年之十二月。
②李洞:晚唐诗人,字才江,京兆人。“六赤重新掷印成”,见其诗《赠龙州李郎中,先梦六赤,后因打叶子,因以诗上》:“微黄喜兆庄周梦,六赤重新掷印成。”
③《南唐近事》一卷,宋郑文宝撰。
又博徒隐语呼为“惺惺二十一”,谓六面共二十一点也。又曰:象六,谓六只成副也(并见陶毂《清异录》③)。四用朱点者,相传唐明皇与贵妃采戏将北,惟重四可转败为胜。上连叱呼之,骰子宛转而成重四。上大悦,命高力士赐四绯也(见《潘氏纪闻》)。
【注释】
①《楚辞·招魂》:“篦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犹相迫些。”王逸注:“箟,竹名。蔽,博齿也。投六箸,行六棋,故为六博也。”
②《唐音癸籖·卷十九》:“李洞有《赠龙州李郎中,先梦六赤,后因打叶子,因以诗上》诗。六赤,古之琼畟,今之骰子也。”
③陶榖(903—970):字秀实,邱州新平(今陕西邠县)人,著《清异录》二十一,即博骰六面从一至六点数相加为21点,惺惺,指骰面的齿点如星。
骰子之制,不过六子各六面。而角胜之道,种种各异。有曰掷状元者,用筹马,以四绯多者为胜。另有全色,五子一色,合巧、分相、不同、马军、四序等名,次第俱得胜采。
有曰掷升官图者,用局道最重。第一掷为进身之始。六子以四为德,以六谓才,以二三五为功,以幺为赃。遇德则超,迁才次之,功亦升转。遇幺则降罚。
有曰掷老羊者,集五六人,分朋列座,以一人轮流为庄,余皆出注。视所掷之三子。同色外,计余三子之大小为胜负。
有曰“掷挖窖”者,即视同色之三子,计其大小以为胜负。如遇四子五六皆同,则更胜。如此之类,不可枚举。今俗通行之老羊,尤甚。皆不知所自始。
又吴俗,向亲友数人敛财为会,谓之“首会”。所敛之人,按期均收。各视首会所得,以骰子闭盒中,两手抁①之。寻开盒,视骰点多少以定得财先后。谓之“摇会”。此通财转输之举,非赌博也。然亦有藉于骰子云。
按程氏《樗蒲经略》云:博者,斫木为子,其形两头尖锐,中间平广,状如杏仁。惟其尖锐,故可转跃;惟其平广,故可镂采。凡一子为两面,其一面涂黑,画牛犊;一面涂白,画雉。
今市井无藉于广阓②设博场,其具亦两头尖锐,四旁均作六面,镂如骰子之制。形类谏果③而有觚棱。先设局道,大书一二三四五六等字,然后举手按骰,观者乘其转跃未定时,以钱压向某字;射中者较其所压之钱获采。四倍不中,则阿堵①饱设局者之橐②矣。谓之“转骰”,颇类意钱之戏,实则骰子形制也。
【注释】
①挽:(yǎn),摇动。
②阓:(huì),古指市场的大门。
③谏果:橄榄的别名。
又按白乐天诗云:鞍马呼教住,骰盤喝遣输。长驱波卷白,连掷采成卢。注骰盤、卷白波、莫走鞍马,皆当时酒令。
宋徽宗时宫中之戏曰“宣和谱”,人罕知者。皇甫松③(字子奇)撰《醉乡日月》一作《投琼谱》载骰子令甚详,今所传杨维桢之《除红谱》,无名氏之《醉绿图》①,郭樵叟之《颖谱》②,袁舜臣之《合欢谱》③,登瀛子之《斗腰谱》④,丁讽之《双成谱》⑤,屠豳叟之《兼三图》⑥(并见《说郛》),皆骰子酒令也。
【注释】
①阿堵:钱。
②橐:口袋。
③皇甫松:生卒年不详,一名嵩,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人,中唐诗人,亦能词。《醉乡日月》内分饮酒、酿酒、风俗等30篇,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古代唐人的酒事。
【注释】
①《醉绿图》:明张光编制骰戏。“嘴绿”即“醉六”,六点为绿,为见六点皆须饮酒的一种骰子游戏。
②郭樵叟《颖谱》记载:六一令,六枚骰子每枚除去一色,从一至六皆有,用于酒筵,一掷可以兼六种骰令。
③合欢谱令:明代袁舜臣拟。轮流投掷,一枚骰子掷点,至五点为胜,不足者按缺点数罚饮。
④斗腰谱:以三骰行令,头尾两粒成对,中间一骰似腰,凡胜者,腰皆粗,败者,腰皆细。四、五、六皆粗,幺、二、三,皆细。
⑤双成谱令,以女妓和男子相对投骰,先由男子投掷,再由女妓依次投骰。女妓中谁与前者掷出相同点数,即配对侍寝为胜,称为“双成”。⑥兼三图令:以三骰行令,参用《除红谱》《醉绿图》“赏红罚绿”之法。
纸牌
纸牌,长二寸许,横广不及半。绘画雕印,凡六十页为一具,具各有耦。共三十种。分为三门。曰万贯,曰索子,曰文钱,皆自一至九,共二十七种。余三种曰幺头。其一万贯,一索子,一文钱亦曰幺头。万贯皆绘人形,索子、文钱则各绘其形制。
考唐李洞有《赠龙州李郎中,先梦六赤,后因打叶子》诗。晁氏《读书志》有《叶子戏格》一卷云:世传叶子,妇人也;撰此戏,晚唐之时也。
《郑氏书目》①有南唐李后主妃周氏②编《金叶子格》(见《丹铅总录》)。辽穆宗③宝应中正月,与群臣为格叶戏见王圻《续文献通考》。疑即叶子皆纸牌所自昉①乎?
【注释】
①郑氏书目:宋代目录学家郑寅(约1190—1260)字子敬,莆田(今属福建)人。家多藏书,撰目录学著作《郑氏书目》七卷,将所藏书列为七录。
②南唐李后主妃:即李煜的皇后周氏。李后主,即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南唐最后一位国君。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善,犹长于词。被认为是晚唐五代词的集大成之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辽穆宗:耶律璟(931—969),乳名述律,后周为了避庙讳(后周信祖郭璟)而称之为耶律明,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
按《说郛》载潘之恒《叶子谱》,乃马吊牌也。然马吊牌署宋江诸人名,则非昔时叶子决矣。杨升庵②谓叶子如当时纸牌、酒令,今所传《数钱叶谱》③天都汪道昆撰即纸牌酒令也。所谓纸牌,亦马吊牌也。
恐升庵时尚未有今之纸牌形制,调度前人未有著录者,大约仿马吊牌而损益之。疑始于明之末造④,而盛行于今世。虽乡僻处无地不有,非甚谨愿者无人不晓,较马吊牌奚啻①十倍!故于骰子之后,首序列焉。
【注释】
①昉:起始。
②杨升庵: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明代文学家,善诗、文、词、曲,亦是著名诗论家。有《升庵集》《陶情乐府》《升庵诗话》等。
③《数钱叶谱》一卷,明汪道昆撰,载于明刊本《说郛续》卷三十九。④造:时代,年代。末造,尤云末年。
聚客四人,案设罽旃②,乃出戏具。拈一人为首,以次抹牌,每人各得十页,谓之“默和”。余二十页另一人掌之。以次分递,在局者谓之“把和”,亦曰“矗角”。因其在座隅也。
其法以三四页配搭,连属为一副。三副俱成为胜。两家俱成,以拈在先者为胜。凡牌未出者,皆覆。既出者,仰视仰之形,测覆之数③,以施斡运,则在神而明之。
又或于六十页之外更加一具,为一百二十页,则每种各四页;或更加半具为一百五十页,则每种各五页,可集五六人为之。每人各得二十页以外,其余页皆掩覆。次第另抹以备弃。
【注释】
①啻:只,仅。奚啻,何止,岂但。
②旃(zhān):古代一种赤色曲柄的旗。罽(jì),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
③谓凭借观察已经发出的牌面情况,并推断未亮出的牌面,来决定纸牌的运作。
取名曰“碰和”,原本“默和”之法而推衍之。抹得三页同色者,曰“坎”、曰“碰”;四页同色者,曰“开招”;五页同色者最难得,曰“活招”。相传谓前朝人囹圄①中所制,故有此等名目。
或就其中数页,间涂以金,抹得者以一页当二页,谓之“碰金和”。明末士大夫多好之。又有曰“献”、曰“闯”之目,方言俚语不能具举,而识者以为流寇之谶,亦异闻也。
又按《说郛》龙氏(子犹)②云:牌式,必须官样。
【注释】
①囹圄:监狱。
②龙氏子犹:即冯梦龙,见《牌经十三篇》冯梦龙注。如太仓卫前、昆山司马桥、苏州桃花坞并称牌薮。以夹青纯棉纸者为上。若细画者,谓之“小娘牌”。狭小者,谓之“轿夫牌”。矮阔粗恶者,谓之“孤老院牌”。墨写模糊难辨者,谓之“鬼牌”。
今制牌工细者,仍以吴下为最。予历经燕、齐、闽、粤之地,所见牌式,皆不免龙氏所讥者矣。

骨牌
骨牌,大者不及寸许,截骨为之。精者间用象牙,故又名牙牌。正面镂窍,如骰子式,每页用骰子两面所镂而错综之。凡三十二页为一具。具各有耦。
惟九点以三、六与四、五为耦,八点以三、五与二、六为耦,七点以三、四与二、五为耦;五点以幺、四与二、三为耦;六点以二、四与三点之幺、二为耦。谓之“武牌”。
余皆“文牌”。自为耦。《正字通》①以为宋宣和二年所设。高宗时,诏颁行天下,谓之“骨牌”。
凡戏具,皆须纠②率同志,惟骨牌可以独坐自怡。故功令不禁,以为非赌具也。或旅馆萧寥,或蓬窗③寂静,未携书籍,更鲜朋欢,时一拈弄,足以消暇。
【注释】
①《正字通》十二卷,明末张自烈撰,或题廖文英撰。收字32000余个,采用《字汇》的部首笔画顺序进行编排。
②纠:集合。
③蓬窗:简陋的窗户。蓬,茅草,简陋之意。
其名有“打五关”“相(去声)十副”、“拆塔”、“掘藏”、“喜相逢”、“拾元宝”、“牵虱钻”等目。若遇两三人及四人同坐,拈一人为首,次第抹牌,以三页配搭为一副。取五子一色,合巧、分相、不同①等名,与六骰采色正同,谓之“游和”。
或于三十二页之外加倍而又半之,为八十页,则每种各五页。又以武牌三、六、四、五等均作每种五页,与文牌同,则又加二十五页,为一百五页。亦曰“碰和”。或以天、地、人、和等牌为将(去声),抹得者倍采。
【注释】
①以六颗骰子掷出点色高下分输赢。在六骰之中,三三相同,称为“分相”;六骰皆不同点数,称之为“不同”。
或就其中数页添绘花枝,以一页当(去声)二页,谓之“碰花将(去声)和”。或于百五页之外,另制一页,或两三页素面,而绘以杂采,可随意呼为某牌,以其未有镂点也。抹得者,辄胜,谓之“如意君”。
大要仿纸牌之法,特小有异同。今以所镂之点绘于纸而抹之,形制大小,一如纸牌,不用牙牌与骨矣。
天牌,重六也。地牌,重幺也。人牌,重四也。和牌,幺三也。配以三、六与四、五,各九点,为“天九”。三、五与二、六各八点,为“地八”。三、四与二、五各七点,为“人七”。幺、四与二、三各五点,为“和五”。幺、二与二、四为“至尊”。
其法用四人,用牌一具,三十二页,每人各得八页,以大击小。特文、武二门,各不相统。故擅长者,能以小制大,文、武去留之间,贵有审断。所重最后一出,胜者举全功焉,谓之“抢结”(见《续叶子谱》)。

名曰“打天九”,又名“打四虎”者,其法小变。按“打天九”之法,与马吊牌颇近,歙人郑氏(扶曦)衍之作《混同天牌谱》①(见《昭代丛书》),纯用马吊法,似更新奇可喜耳。
【注释】
①《混同天牌谱》:清郑旭旦撰,一卷。旭旦字扶曦,清初安徽歙县人。
马吊牌
马吊牌,较纸牌横纵幅俱稍广。绘画雕印并同。凡四十页为一具。一页为一种。分为四门,自相统辖。曰十万贯,曰万贯,曰索子,曰文钱。万贯、索子皆始于一,尊于九,各九页。十万贯自二十万贯始至九十万贯、百万贯、千万贯,尊于万万贯,共十一页,俱绘人形,与万贯同。文钱一门,最尊者空汤①。次花枝。次一二。以至于九。亦共十一页。文钱中,空汤亦绘人形,并举《水浒传》宋江诸人以实之。
古云马掉脚,谓四门如马之有四足,今俗称打马吊。按古有打马格局、打马图式,今皆不传。以文翔凤《朝京打马格》②(见《说郛》)证之,知打马非马吊牌也。歙人潘之恒有《叶子谱》①,番禺黎遂球有《运掌经》②,吴人龙子犹有《马吊脚例》(并见《说郛》),皆马吊牌之旧谱也,而后人推衍之者多矣。
【注释】
①空汤:空文门中最大的牌。
②《朝京打马格》:明代文翔凤根据宋人“打马”别创的一种博戏,饮博通用。行酒时先发酒筹,局终按输钱数目罚酒。与后世的游戏棋十分类似,虽名“打马”却无马可“打”,与李清照所载的宋人“打马”大不相同。
四人入座,每人各分八页。法亦以大击小,而现出色样,及余八页冲出色样,出奇制胜,变化无穷。四门最尊者曰赏,次为肩,最小者为极。赏、肩、极上桌,俱堪配成色样。色样有大小,名称毋虑数十。角戏虽多,惟此最为韵事,入局者气静声和,无容争竞,故其名曰“无声落叶”。
【注释】
①《叶子谱》:明潘之恒撰,原编一卷,续一卷。潘之恒(约1536—1621)明代戏曲理论家,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歙县(今属安徽)人。
②《运掌经》:明黎遂球撰,一卷。内容是论述叶子牌的玩法,因玩时将牌运转于手掌之中,故名。黎遂球(1602—1646),字美周,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崇祯年间举人,工诗文,善画山水。
黎氏谓:“思深于围棋,旨幽于射覆①,义取于藏钩②,乐匹于斗草③,致恬于枭卢抛掷,非按谱探索,则不能悉其委曲,浅夫④稚子厮养⑤之卒,不足以与此也,故士大夫尚焉。”
又按潘氏谱有看虎之戏⑥,亦用马吊牌为之,不行于今。
【注释】
①射覆:古时《易经》占卜学习者所玩的一种卜测游戏。射为猜度之意。以盆碗杯盂等覆盖某一物件,猜者通过卜筮来进行猜度。有时亦写下一个字来进行竞猜。
②藏钩:两方游戏,一方藏钩或其他小物件于一人手中,让另一方猜测,猜中者获胜。常于饮宴间举行以助兴,妇女尤好之。
③斗草:又称“斗百草”,古代端午流行于女子中的一种游戏,以草赌胜负,或对花名,如狗耳草对鸡冠花;或较草之数目、韧性,多而韧则胜。
④浅夫:见识短浅的人。
⑤厮养:干粗重杂活的男性奴仆之类。
⑥看虎:一名“斗虎”。潘之恒《续叶子谱》:“看虎者,江淮间女儿角戏。”
象棋
象棋,规如制钱,斫木为之,精者亦用骨与象牙。白黑各十六枚,画局道而终分之。行止部位各不相袭。其法以车、马、砲、卒等赴敌,而又恐为敌所乘。即须自护。若大将不能脱险,即败局矣。
《文献通考》载晁补之《广象戏图序》①云:“暇时求所谓象戏者,欲按之以消永日。盖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二,为两军耳。意苦其狭也。尝试以局纵横路十九、棋九十八广之,意少放焉;智者用之,则十九者之间,尽强弱之形;九十八者之间,尽死生之势。而十九、九十八之外,死生强弱,可循环于无穷。”按此则象棋自宋时已有之,今其遗制。而晁氏所广者不传矣。
【注释】
①《广象戏图序》:北宋晁补之撰,对北宋象棋通行的棋局、道数和棋子枚数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考《后周书》:天和四年,帝制《象经》①。《隋·经籍志》《象经》一卷。周武帝撰有王褒②、何妥③、王裕三家注,今王褒《象经序》、庾信④《象戏赋》(载《唐类函》①),其言有日月星辰之象,变俗移风之语,明非今之象戏矣。
【注释】
①《周书·卷五·武帝纪上》:“天和四年五月,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小字祢罗突,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
②王褒(约513—约576):北周文学家,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侨居金陵,曾任南朝秘书丞等职。后仕北周,官至宜州刺史。善作诗文,与庾信齐名,有《王司空集》。
③何妥:字栖凤,隋朝经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西城(今陕西安康)人。著有《乐要》一卷,《周易讲疏》十三卷等。
④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诗作前期清丽宫体,后期入北朝为仕,愈发工整有力,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晁氏《读书志》有尹洙撰《象棋经》②一卷,注云:凡五图,今世所行者,不与焉。而陈氏《书录解题》载汲阳成师仲撰《三象戏图》③,杉阳叶茂卿撰《象棋神机集》①,俱无可考。惟司马温公撰《七国象棋》②,其制尚存。
【注释】
①《唐类函》:二百卷,明俞安期编。唐代类书的汇编,分为天、岁时、地、帝王以至鸟、兽、鳞介、虫豸等43部,每部又分若干目。
②《象棋经》:一卷,宋尹洙撰。又名《象棋》。《郡斋读书志》卷十五著录。
③《三象戏图》:汲阳成师仲编,记载三国象棋游戏的玩法。三国象棋,是中国象棋的变种,又称“三友棋”。六角形棋盘,分为三方,每方具有将、士、马、象、车等十八子。
本朝新安郑晋德③又以意制《三国象棋》云。

【注释】
①《象棋神机集》:一卷,南宋叶茂卿撰,已亡佚。
②《七国象棋》:中国象棋的变种,亦称古局象棋。北宋司马光创制。棋局采用纵横十九道的围棋盘,中心为周,用黄色;四面为七国,颜色各异,详见下文。七人对弈,各占一国。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③郑晋德:字破水,号“破水道人”,安徽歙县人,著有《三友棋谱》。其创制的三友棋,也称三国象棋,与前人之三象戏,略有差别。
拽子
拽子,设围棋道,以黑白棋各五,共行道中。一移一步,遇敌则许跳跃,以先抵敌境者为胜。今之儿童,皆能为之。本无名称,予为之名曰“拽子”。拽,移之转音,牵也,引也。
本洪遵《双陆序》《梦溪笔谈》以为疑即古之格五。按《汉书》吾邱寿王以格五召待诏①,注:乘,五,阁,不得行。故曰“格五”②。《后汉书·梁冀传》注:《音义》云:格五,簺也。
《说文》曰:行棋相塞,谓之“簺”。鲍宏《塞经》云:塞,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即格③,不得行,故谓之“格五”。汉时格五即塞戏也。
【注释】
①吾丘寿王待诏:吾丘寿王为西汉时武帝臣。吾丘,复姓,也写作“虞丘”。待诏,汉官名。
②原注谓:“格五,棋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从下文来看,簺、白、乘、五都是格五的采名。
③格:阻碍,不得行之义。
《齐书》:沈文季善塞,用五子①。予考边孝先②《塞赋》:“四道交正,时之则也③。棋有十二,律吕极也④。人操厥半,六爻列也⑤。”是行棋用六子,非五子。岂六朝时已小变其制,为今小儿拽棋之权舆⑥耶?
《笔谈》又云:“蹙融”一名“蹙戎”,即格五也。有徐德占者,善移。遂至无敌。其法己尝欲有余裕,而致敌人于险难,知其术止如是。然卒莫能胜之。
【注释】
①沈文季(442—499):南朝齐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字仲达。宋司空沈庆之子。
②边孝先:即边韶,字孝先,东汉文学家。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活动于顺帝、桓帝年间,敏有才,以文学之名。今存其《塞赋》《河激颂》《老子铭》等。。
③四道交正:谓塞局上纵横各有四条直线相交。时:指四时。则:法则。④棋有十二:言塞戏用棋子十二枚。律吕:古代音律共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极:标准。
⑤操:持。厥:其。六爻:《周易》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组成。此指塞戏双方各执六枚棋子。
⑥权舆:起始。
按《尹文子》①曰:博,尽关塞之宜,得周通②之路,而不能制③齿之大小。在遇④者也。班固谓“悬于投,而不属乎其人之有德”,其意正同。鲍氏《塞经》云:行五道而投琼曰博采,呼卢迥殊。亦可因拽子想象其意。
【注释】
①《尹文子》:战国时尹文所著,论先秦法术和刑名,今存《大道》一卷,分上下两篇。尹文,战国时齐国人,“宋尹”学派始祖,活动在齐宣王、愍王之间。其思想以名家为主,综合道法,不斥儒墨。
②周通:言行博棋道路须求通畅,务避阻塞。
③制:决定。此指无法决定齿采的大小。
④遇:机遇,运气。
压宝压扠揸摊
压宝者,以一制钱闭盒中,分青龙、白虎①,前后四方之位,以钱压得宝字者为胜。压扠者,掉两钱使撇旋②,伺其将定,以手捺③之,亦分四门:两阴也、两阳也。若一阴、一阳则名曰扠。内一钱色稍赤。赤者得阳,曰前扠。得阴,曰后扠。压得者为胜。
揸摊者,随手取钱数十枚,不拘多寡,纳于器中。俟众人压毕,乃取计之。每四枚为盈数,统计凡为四者若干,余零或一、或二、或三、或成数④。
【注释】
①青龙、白虎:本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青龙、玄武、朱雀、白虎,统称为“四灵”,此处指压宝游戏中的赌局名目。赌徒围四方,坐庄的人叫庄家,庄家对面称“天门”;右面称“人”,亦称“白虎”;左面是“地”,亦称“青龙”。
②撇旋:即旋转。
③捺:用手按住。
④成数:整数。分为四门,以压得者为胜。
按《汉书》安邱侯张拾等并坐博掩,髡为城旦①。《货殖传》:博掩成富。颜师古注:掩,意钱之属也。《后汉书》:梁冀能为意钱之戏。注引何承天②《篡文》曰:诡亿,一曰射意,一曰射数,即摊钱也。其所由来古矣。
杜甫诗:“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③。”李济翁《资暇录》④云:钱戏,有每以四文为一列者,即史传所云“意钱”是也,俗谓之“摊钱”,亦曰“摊铺”。其钱不使叠映①欺惑也。
【注释】
①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城旦: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
②何承天(370—447):南朝刘宋大臣,东海郯城(今山东郯城西南)人,著名天文学家。精通天文律法和数学,曾制作《新历》,创十二补偿律。
③长年三老:泛指艄公、水手。三峡一带把在船头把槁相水道的人叫长年,把掌正艄的人叫三老。
④《资暇录》:又作《资暇集》,三卷,唐李匡文撰。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
诸戏皆推一人为庄,所挟赀②必倍蓰③于人方可。与众对敌,谓之开当(去声)。主胜负出纳之数。压宝者,不限人数,可容数十人。游手之徒,啸引恶少,喧哗叫呶④,驯致⑤斗殴攘⑥窃,悉由于此。兢财启衅⑦,风斯下矣。近日士大夫间有好之者,要于此道中,亦未许为人流品⑧也。
【注释】
①叠映:谓相累叠而遮挡。
②赀:同“资”,财物,钱财。
③蓰:五倍。倍蓰,约称,数倍之意。
④呶:喧哗,唠叨,令人烦恼。
⑤驯致:逐渐达到,逐渐招致。
⑥攘:偷窃。
⑦衅:争端。
⑧流品:品类;等级。本指官阶,后亦泛指门第或社会地位。
筹马
筹马,以象牙为之,如箸形之半,而取其方广,两而皆可画彩。如无象牙,剖竹亦便。博徒入局,囊家①先给筹马,以代青蚨②、白镪③,其制大小参差。或当千,或当百,或当十,以便随意出注,并转换之用。局散之后,胜负既分,则较其得失之筹以取偿于阿堵。古所谓“点筹”也(见《唐书·中宗纪》)。
考《楚词》:“菎(《后汉书》注作“琨”)
【注释】
①囊家:设局聚赌抽头取利者。
②青蚨:一种虫。形似蝉而稍大,可食用。取其子,母必飞来。传说以母青蚨或子青蚨的血涂钱,钱用出去还会回来。
③白镪:亦作“白锵”。白银的别称。蔽象棋”,王逸注谓以菎玉作箸,象牙为棋;“晋制犀比”注谓晋工作博箸①,比集犀角为雕饰。
马融《樗蒲赋》云:矢②则蓝田③之石,卞和④所攻①;马②则元犀象牙,是磋③是礲④。马为翼距⑤,筹⑥为策动⑦,矢法⑧卒数。按筹为策动,即《淮南子》所云“善博者得筹必多”也。
【注释】
①《楚辞》:“晋制犀比,费白日些。”王逸注:“晋,国名也。制,作也。比,集也。……言晋国工作簙棋箸,比集犀角以为雕饰,投之皜然如日光也。”
②矢:指樗蒲棋局上的矢子,排列成阵,数量较多,多分成数个战阵,模仿兵卒,矢阵中间有关道相隔。
③蓝田:县名。在陕西省渭河平原南缘、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秦置县,以产美玉闻名。
④卞和:春秋楚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荆山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
【注释】
①攻:雕刻,雕琢。
②马:樗蒲中的棋子,象征攻城略地的战将。游戏时每人四马,依靠投掷五木决定马的行棋步数。游戏的目标是跨过矢阵和关塞,攻下对方之马。
③磋:磨光象牙。
④礲:同“砻”,打磨。
⑤翼:辅助。距:通“拒”。翼距,谓有助于抵御对手。
⑥筹:古代记数和计算的工具。
⑦策动:发动指示。
⑧法:效仿。
李翱《五木经》:王采①四,甿采六②,自十六笑以至二筴③,次第随所掷之采以为筴之赢绌④。筴,即筹也。马之与筹,本为二物,今则统言之曰“筹马”。凡戏皆可用之。又曰:注,马负者。视钱将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见《宋史·寇准传》)。俗谓之“尽手钱”。
【注释】
①王采:指掷出卢,白,雉,犊中的任何一采。王采四,意即王采包括卢,白,雉,犊四种采。
②甿采:与王采相对,甿,田民之意。甿采即民采。甿采六,指开,塞,塔,秃,橛,枭六种采。按其中枭,有两种变化。详细参考史良昭所制表,见《枰声局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页。
③筴:掷五木后得到采数所规定的的行棋步数。按十六笑为卢,五木皆黑,为最高之采;二筴为枭,为最少的筴数。(具体的卢枭樗蒲概念,参考程大昌《樗蒲经略》中的详细解释。)
④赢绌:增减、伸缩、进退。
状元,筹者最大曰“状元”,为六十四柱。次差小曰“榜眼”,曰“探花”,各三十二柱。递至“秀才”最小,仅一柱。以骰子卜彩,视其所掷为筹之得失高下。局毕,计筹以分胜负。另有一筹曰“场谱”,开载①得失高下之数,以杜争兢。

【注释】
①开载:逐一记载。
局道①
局道,始于围棋。邯郸淳②《艺经》云:“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各一百五十枚。”其制与今之围棋亦小异矣。其他局道之可考者,一曰“塞局”。“四道交正,时之则也”(见边孝先《塞赋》)。
一曰“弹棋③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④,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见《梦溪笔谈》)。一曰“四维⑤局”,画纸为局,其长盈尺,九道并列(见晋李秀《四维赋》)。
【注释】
①此处的局道非游戏名,概古代游戏中所有涉及到棋局、戏局设计的规制。
②邯郸淳(约132—?),三国魏学者、辞赋家、书法家。《艺经》所记皆博戏之事,无人物和情节。
③弹棋:中国古代击打类游戏,西汉末年开始流行。棋盘中间高,四周低,两侧设棋。以弹击棋子越过顶端击打对方棋子为胜。
④覆盂:倒扣的盂盆。
⑤四维:古代博棋。晋人李秀有《四维赋并序》,其玩法久已失传。四维指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隅,其方位古代以乾、坤、艮、巽记之。
一曰“象戏”局,绿简既开,丹局直正①(见庾信《象戏赋》)。一曰“双陆②局”,以异木③为方槃④,槃中彼此内外,各有六梁,故名“双陆”(见洪遵《双陆序》)。一曰“打马局”,中央为四十九道,外为七十二道(见文翔凤《打马格》)。凡此,皆局道之证。
按今之象戏局,纵路十,横路九,晁补之谓“局纵横路十一”,与今不符,盖古法亦变矣。司马温公作七国象戏,用围棋局,用子百有二十。周一,七国各十有七:周黄,秦白,楚赤,齐青,燕黑,韩丹,魏绿,赵紫。
【注释】
①绿简:指“河图”。因河图字作绿色,故又称“绿简”。丹局:红色线条的棋盘。
②双陆:中国古代游戏,传自天竺,流行于曹魏,延及明清。棋子称“马”,多作棒槌形,黑白各15枚,两人相搏,骰子掷采行马,白马从右到左,黑马反之。先出完者胜。
③异木:珍奇的树木。
④槃:同“盘”。
郑晋德作《三国棋谱》,即用象棋局道,而增其半。蜀,正向;魏、吴俱斜向。中有城,有山,有海,每国各用十八子,共五十四棋,皆仿象戏,而增益之者也。
至骰子之用,往往与局道相需并行。今俗所传“升官图”,以文武出身分仕途,以人品忠佞分胜负,六子以四为德,以六为才,以二三五为功,以幺为赃。遇德,则超迁;才,次之;功亦升转。遇幺,则降罚。其他形制大小,例类不一。
明上虞倪文正公(元璐)造《百官铎》①,凡数千字,有关官制考证、国家利弊,其曰:使儿童习之,可以嬉;君相察之,可以治①。盖用意良深矣。
【注释】
①《百官铎》:即《彩选百官铎》。明倪元璐(1593—1644)撰。一卷。一本四卷。卷首列图例十余条。元璐字玉成,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工诗文,精书画,文正是其谥号。彩选是类似后世升官图之类的一种博戏,其法用四骰掷采,分德、才、功、臧,以判黜赏。铎,古乐器,形如大铃。宣教令时用以警众。百官铎,意为文武百官的警钟。
按房千里《骰子选格》秩例,自侍中②起至县尉③止,其目凡六十有八。《自序》云:以穴骰④双双为戏,更投局上,以数多少为进身职官之差。数丰贵而约贱。卒局,有为尉掾⑤而上者,有贵为相臣将臣者,有连得美名而后不振者,有始甚微而敛升⑥于上位者。今有“小升官图”,掷骰二枚,计点若干,视所行以为升降。字数无多,而有绘画人形。儿童喜为之。是其遗意。
【注释】
①治:国家大治。
②侍中:古代职官名。秦时置官,负责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后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
③县尉: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
④穴骰:即骰子。见上文述释。
⑤掾:副官或官员署员。
⑥敛升:逐渐高升。敛,聚集,引申为逐步积累官位。
宋刘敞①撰《汉官仪新选》一卷,取本传所以升黜之语,注其下(见晁氏《读书志》)。赵明远景昭撰《进士采选》一卷(见陈氏《书录解题》)。郑氏书目载《彩选格》共数种,皆升官图之滥觞也。
又宋时有《选仙图》,亦用骰子比色。先为散仙②,次为上洞③,以渐至蓬莱、大罗④,则众仙庆贺。其比色之法,亦重绯四。凡有过者,谪作采樵⑤;思凡之人,遇胜色仍复位。
【注释】
①刘敞(1019—1068)字原父,号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公是集》等。
②散仙:道教语。仙人未授仙职者之称。
③上洞: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个仙人。即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李铁拐、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合称“上洞八仙”。
④大罗:即大罗天。道教所称三十六天中最高一重天。
⑤采樵:指砍柴的樵夫。王珪①《宫词》云:近日窗间睹选仙,小娃争觅到盆钱。上筹须占蓬莱岛,一掷乘鸾出洞天。亦彩选之类也。所云“到盆钱”,如里俗“升官图”,卑者出钱与尊者,谓之“见面钱”(见虞兆漋《天香楼偶得》)②。
又按升官图多用骰六枚,惟房千里局道用骰二枚。本朝闽高兆撰《揽胜图》③,用骰一枚,以幺为词客,二为羽士①,三为剑侠,四为美人,五为渔父,六为缁衣②。分马③既定,齐集“劳劳亭④”,挨次递掷,照点前行。词客至“瀛洲⑤”止,羽士至“蓬莱岛”止,剑侠至“青门⑥”止,美人至“天台⑦”止,渔父至“桃源”止,缁衣至“五老峰⑧”止。其局亦从升官图化出。
【注释】
①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文辞闳丽,多有台阁气。有《华阳集》。
②《天香楼偶得》:一卷,清虞兆漋撰。虞兆灌字虹升,槜李(今浙江嘉兴)人。作者读书有得,随笔记录,汇编成此书。
③高兆(约1615—约1665):字云客,号固斋,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明崇祯间生。清初曾入福建巡抚幕。有《观石录》《观溪砚石考》《揽胜图语》等。
【注释】
①羽士:道士。
②缁衣:古代用黑色帛做朝服。引申指做官的人。
③分马:分派,安排。
④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三国吴筑,为送别之所。
⑤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⑥青门:汉长安城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或“青城门”。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⑦天台:指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相传汉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药遇仙。
⑧五老峰:江西省庐山东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老人并肩耸立,故称。
花赌
饮博、樗蒲,妓家所擅。古人每藉以作狭邪①之游。唐岑参诗曰: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月嚧。……红牙缕马对樗蒲。玉盘纤手撒作卢②。宋李元膺诗曰:“娇羞惯被诸郎戏,袖映春葱出注迟。③”明刘黄裳诗曰:“已解疾驰夸女侠,故将迟局媚郎官。”④
曲房⑤棐几⑥之间,锦茵⑦围坐,娇声杂递,芗泽①微闻,较诸歌舞筵前,另有一种风致。搢绅②之家,蓄有姬侍,或遇令节寿诞,偶一为之,特③未可常习,妨害女红也(按《太平广记》:薛昭遇三美女,请掷子,遇采强者得荐枕席,亦闺房雅事)。
【注释】
①狭邪:原指小街曲巷,也引申为妓院。
②见岑参诗:《玉门关盖将军歌》。闲,闲雅。都,美。矑,瞳仁,亦泛指眼珠。红牙,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用以调节乐曲的节拍。缕马,指樗蒲中的马,雕刻以精美的花纹。岑参(约715—770),唐代大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③李元膺:北宋诗人、词人。生卒年不详。东平(今属山东省)人。春葱,形容女子白嫩的手指。
④见刘黄裳《樗蒲歌》。刘黄裳(1529—1595),字玄光,光州(今属河南)人。登万历丙戌进士,官兵部员外郎。善书法。
⑤曲房:内室,密室。
⑥棐几:用棐木做的几桌。亦泛指几桌。棐,古通“榧”,香榧,常绿乔木。
⑦锦茵:锦制的垫褥。
今吴下富商大贾,妇女宴会,广携白镪,招邀赴局,淫盗交诲,贻④玷帷簿⑤,所宜痛遏其流,以儆颓风。
【注释】
①芗泽:香气。芗,古书上指用以调味的紫苏之类的香草。
②搢绅:泛指仕宦之家。
③特:只。
④贻:遗留,留下。
⑤帷簿:指女性的闺房内闱。
抽头①
招博徒于家,而饮食②之。伺其既胜,或二十取一焉,或十五取一焉,谓之“抽头”。东坡所谓“‘赌钱不输’方”也(见《志林》③)。《唐国史补》云:强名争胜,谓之撩零④。假借分画,谓之囊家⑤。囊家十一⑥而取,谓之“乞头”。《山堂肆考》云:“世之纠率樗蒲者,谓公子家。又谓之囊家。亦谓之录事。”今令甲⑦禁赌博最严,窝家即抽头之家也。
【注释】
①抽头:即从赌注获益中抽取一定成率的钱财。一般是由放局的东家(即囊家)抽取。
②食:喂食,招待吃食。
③《捧腹编·卷五·东坡志林》:“有道人坐相国寺,卖诸禁方。缄题。其一日,卖‘赌钱不输’方,少年有博者,以千金得之。归,发视其方,曰:‘但止乞头。’按此意即“赌钱不输”的秘方,《志林》笑谓若要赌钱不输,只要一直做抽头取利的庄家即可。
④撩零之意:可能为跟局的旁观者看准哪一方为赢家,便随之下注,可以押其零头或几分之一,输赢随之。
⑤囊家即放局设场招赌徒的东家,从赢家赢得的彩筹中抽取一定的钱财。
⑥囊家十一:即囊家抽取十分之一的利润。
⑦令甲:第一道诏令,法令的第一篇。后用为法令的通称。

角戏宜忌
宜暇日,宜雨窗,宜大寒大暑,宜酒后,宜病起,宜密室明窗净几,宜豪客,宜温雅之客,宜阿堵适有余裕时,宜举子试竣出闱时,宜举子下第时,宜幕客无事时,宜与不甚晓文墨者同居时,宜有小不如意事时,宜黑夜泊船津口,宜美人在座。
忌有俗事,忌花月良辰,忌屋宇邻街道,忌有他客扣门,忌有旁人饶舌,忌轻挑子弟窃看,忌醉客,忌贪鄙之客,忌褊躁之客,忌惧内之客,忌手头匮乏时,忌举子候出榜时,忌彻夜达旦不止,忌邀子弟之业师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