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
象棋,规如制钱,斫木为之,精者亦用骨与象牙。白黑各十六枚,画局道而终分之。行止部位各不相袭。其法以车、马、砲、卒等赴敌,而又恐为敌所乘。即须自护。若大将不能脱险,即败局矣。
《文献通考》载晁补之《广象戏图序》①云:“暇时求所谓象戏者,欲按之以消永日。盖局,纵横路十一,棋三十二,为两军耳。意苦其狭也。尝试以局纵横路十九、棋九十八广之,意少放焉;智者用之,则十九者之间,尽强弱之形;九十八者之间,尽死生之势。而十九、九十八之外,死生强弱,可循环于无穷。”按此则象棋自宋时已有之,今其遗制。而晁氏所广者不传矣。
【注释】
①《广象戏图序》:北宋晁补之撰,对北宋象棋通行的棋局、道数和棋子枚数有比较明确的记载。
考《后周书》:天和四年,帝制《象经》①。《隋·经籍志》《象经》一卷。周武帝撰有王褒②、何妥③、王裕三家注,今王褒《象经序》、庾信④《象戏赋》(载《唐类函》①),其言有日月星辰之象,变俗移风之语,明非今之象戏矣。
【注释】
①《周书·卷五·武帝纪上》:“天和四年五月,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小字祢罗突,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
②王褒(约513—约576):北周文学家,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侨居金陵,曾任南朝秘书丞等职。后仕北周,官至宜州刺史。善作诗文,与庾信齐名,有《王司空集》。
③何妥:字栖凤,隋朝经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西城(今陕西安康)人。著有《乐要》一卷,《周易讲疏》十三卷等。
④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诗作前期清丽宫体,后期入北朝为仕,愈发工整有力,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晁氏《读书志》有尹洙撰《象棋经》②一卷,注云:凡五图,今世所行者,不与焉。而陈氏《书录解题》载汲阳成师仲撰《三象戏图》③,杉阳叶茂卿撰《象棋神机集》①,俱无可考。惟司马温公撰《七国象棋》②,其制尚存。
【注释】
①《唐类函》:二百卷,明俞安期编。唐代类书的汇编,分为天、岁时、地、帝王以至鸟、兽、鳞介、虫豸等43部,每部又分若干目。
②《象棋经》:一卷,宋尹洙撰。又名《象棋》。《郡斋读书志》卷十五著录。
③《三象戏图》:汲阳成师仲编,记载三国象棋游戏的玩法。三国象棋,是中国象棋的变种,又称“三友棋”。六角形棋盘,分为三方,每方具有将、士、马、象、车等十八子。
本朝新安郑晋德③又以意制《三国象棋》云。

【注释】
①《象棋神机集》:一卷,南宋叶茂卿撰,已亡佚。
②《七国象棋》:中国象棋的变种,亦称古局象棋。北宋司马光创制。棋局采用纵横十九道的围棋盘,中心为周,用黄色;四面为七国,颜色各异,详见下文。七人对弈,各占一国。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③郑晋德:字破水,号“破水道人”,安徽歙县人,著有《三友棋谱》。其创制的三友棋,也称三国象棋,与前人之三象戏,略有差别。